前段時間在小區裏碰到一位婆婆,她說自從知道兒媳懷孕了,就每天精心“侍奉”着,一週前兒媳生了個大胖孫子,可還沒來得及高興,就發現孫子雙足呈“蟹鉗樣”畸形,被確診爲先天性馬蹄足內翻。

她怎麼也想不通,家裏祖祖代代都沒有遺傳病,爲何可愛的胖孫子會患上這種畸形病呢?

一、什麼是先天性馬蹄內翻足?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足畸形,我國發生率約爲1%,男性爲女性患者的2.5倍。患兒在出生時就存在單足或雙足馬蹄內翻畸形,表現爲足跟小、足跟內翻、前足內收內翻、足趾向內側偏斜等,嚴重者可呈“蟹鉗樣”足畸形。

這種情況如果不治療,會表現出行走步態不穩、跛行,並且隨着年齡的增長,畸形表現會越來越加重。

二、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可單獨存在,也可能是其他畸形綜合徵的一種表現。引起這種病情的因素有很多,但真正的具體原因目前仍不太清楚,可能和以下四種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患者有家族遺傳史,有文獻報道,患者中有家族史者佔2.9%以上,但目前該病基因遺傳的規律仍不能確定。

2、胚胎因素。胚胎髮育前3個月內,胎兒足處於馬蹄內翻的原始狀態,即下垂、內收和旋後。任何發育障礙都可使胎兒保持於胚胎早期畸形足位,形成馬蹄內翻足。

3、宮內因素。胎兒在媽媽子宮內時,體位不佳或足部受壓,使足長時間處於內收、後跟內翻、踝部下垂。

4、環境因素。在胎兒肢體發育的關鍵階段,因特殊原因發生缺氧,營養沒有跟上,導致馬蹄內翻足形成。

四、出生前如何診斷?

在宮內根據胎兒特殊的前足內收內翻姿勢,以及與小腿骨骼的關係,一般在孕18~28周通過超聲可以確診先天性馬蹄內翻足。孕周過大時,常常由於子宮的壓迫,及羊水相對較少,診斷反而困難。

產前一經診斷胎兒爲先天性馬蹄內翻足,建議應對胎兒全身骨骼及器官進行詳細檢查,以排除可能合併其他畸形。若先天性馬蹄內翻足伴染色體異常,患兒存在嚴重智力低下,就應該儘早做決定,避免其出生。

雖然通過彩超可以提前診斷,但不能保證100%的準確率,也有極小的誤診幾率。

五、早期症狀有哪些?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患兒,主要表現爲足下垂,後跟向上,足外側緣着地及足底向後,形似高爾夫球棒,所以又稱爲“球棒足”。臨牀上把該畸形分爲兩類:

1、鬆弛型。足外形瘦小,畸形較輕,易於用手法將足置於中立位,小腿周徑與健側相似,該型屬於宮內位置異常所致。

2、僵硬型。足肥而短,足跟小,畸形嚴重,小腿周徑較健側爲細,不易用手法糾正,常需輔以手術治療,該型屬胚胎或遺傳因素所致。

六、先天性馬蹄足如何治療?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治療時間越早越好,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治療方法是早早期療法,也就是早期連續使用石膏矯形,加經皮跟腱切斷術,再配合矯形支具治療,不破壞寶寶足部的正常結構,損傷小、效果好。

如果錯過早早期治療時機,根據患兒的年齡、畸形程度,也有相對應的補救方法:比如晚期的石膏矯形,軟組織鬆解術,距下關節鬆解術,肌腱矯形術,二關節固定術,三關節固定術,足踝之家矯形術等,通過這些手術,畸形也能得到矯正,但手術創傷較大,費用較高。

讓人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單純的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患兒,通過早診斷、早治療,均可獲得理想的效果,他們在未來行走、跑步中,均能與正常患兒一樣。

關注“欣媽育兒經”,有任何母嬰育兒方面的問題,都可以發私信給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