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關公,西遊記裏,分別以何身份,多次出現,保護唐僧取經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人物裏,曾與劉備、張飛義結金蘭,成爲兄弟的關公,成爲“忠義、剛正”的代表。

四大名著《三國演義》裏,關公出生草根,卻忠肝義膽。三國開篇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一章節裏,曾談到劉備、張飛與關羽初次相見的一幕。

關羽在山西解州老家,路遇當地土豪無賴欺壓老百姓,關雲長義薄雲天,出手相助,打死了無賴,不幸沾惹人命,於是外出投軍。

“英雄何處不相逢,相逢恰在酒館中。”

當關羽來到幽州城時,腹中飢渴,於是就到一餐館裏討要酒水喝,恰巧劉備與張飛正在對酒當歌。

關公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劉備第一眼見到關羽,就被他的一表人才深深感染。《三國演義》原著中,對關公的描寫爲: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

劉、關、張三人初遇時間不長,卻非常投緣,相識恨晚,於第二天便在桃園中祭告天地,結拜爲兄弟,成就了一段歷史上有名的“桃園三結義”。

在關公、劉備、諸葛亮等文臣武將的忠心輔佐下,劉備最終奪取兩川,建立蜀漢,面北稱帝,史稱“漢昭烈帝”。

關公因其對大漢忠義不二,與劉備、張飛一同成仁取義,三國中留下了許多英雄美談:先是關雲長溫酒斬華雄,後千里走單騎時,在重重的險難之中,過五關斬六將。

雖然,關羽在三國中,由於其雄猛威武,受封“漢壽亭侯”。卻不幸後方失守,兵敗麥城。

關公遇難後,由於其忠孝節義、威鎮華夏,受到了上至歷代帝王、下至民間百姓的尊崇。

在關帝廟的楹聯中,寫道

“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釋稱佛,儒稱聖,道稱天尊。

從這幅楹聯中,不難看出,在帝王們的不斷褒封下,在民間的不推敬崇下,關公官至“帝君”之列,成爲史上唯 一一位“三教並尊”的神聖。成爲了護國保民,國泰民安的保護神之一。

其中,佛教尊其爲伽藍菩薩,道教尊其爲關聖帝君,儒教尊其爲“武聖”,民間還尊其爲武財神,天庭名列四大元帥。

有細心的讀者留言問,關公不僅在《三國演義》名著裏出現過,在《西遊記》神話名著中,也有多次出現。

那麼,西遊神話中,關公先後以什麼身份出現,又做過哪些事呢?結合《西遊記》原著,今天,“源易緣”就來談談這些話題,供大家交流探討。

一、護國佑民的武聖人

《西遊記》唐僧師徒來到車遲國,遇阻通天河。觀音菩薩身邊的金魚精私自下凡,化成靈感大王駐紮在此,每年要當地的百姓獻上一對童男童女。

通天河附近的陳家莊百姓陳澄和陳清兩兄弟倆,是一對大善人,平時修路補橋,建寺立塔,佈施齋僧,卻不幸輪到了自家的兒女,要獻給靈感大王食用。

《西遊記》原著第47回,“聖阻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一章節中,陳澄就告訴孫悟空,他弟弟的兒子取名陳關保,就與關公有關。

“家下供養關聖爺爺,因在關爺之位下求得這個兒子,故名關保。”

從文學作品中的這個情節來看,民間百姓,不僅尊崇關公,還把他當成“送子爺爺”,爲孩子取名“關保”,正是希望關公爺爺保佑之意。

二、天庭的四大元帥

“浩氣塞兩間,盡君臣父子兄弟之倫,體用五常,千古日月河嶽;威名齊八表,備忠恕慈悲感應之理,總持三教,萬年俎豆衣冠。”

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說中,關公不僅享譽佛、道、儒三教,還在天庭成爲了天庭“四大元帥”

《西遊記》原著第51回,“心猿空用千般計,水火無功難煉魔”一章節中,如來佛祖暗示孫悟空,青牛精的主人在兜率宮太上老君前,孫悟空曾先行來到天庭求助玉皇大帝。

想讓玉帝勘查下,青牛精是天上哪位兇星下凡?當孫悟空來到南天門外,先是見到了廣目天王,後又見了馬、趙、溫、關四位元帥。靈霄殿外,又遇到了張道陵、葛仙翁、許旌陽、丘弘濟四門天師、南斗六司、北斗七元星君等神仙。

“源易緣”注意到,在天庭向孫大聖獻茶的四位元帥,原著中稱分別是馬、趙、溫、關。其中,馬元是三隻眼的馬王爺;趙元帥指的是武財神趙公明、溫元帥是亢金大神溫瓊,關元帥指的就是關公。

神話傳說中,四大元帥,是驅邪禳災的四大天庭神將,在民間頗受信仰。

三、隨身保護唐僧的伽藍菩薩

爲安穩孫悟空保護唐僧取經的信心,觀音菩薩曾許諾孫悟空,叫天天靈,呼地地應,並派下了六丁六甲、五方謁諦、四值功曹、18位伽藍菩薩,隨身輪流保護唐僧取經西行。

“伽藍”(音作qié lán)一詞,是梵語“僧伽藍摩”的簡稱,指的是佛教護法善神。

佛經中稱,護法伽藍神斯有十八神或菩薩,菩薩,即: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統稱“十八伽藍神”。

在18位伽藍菩薩中,又以伽藍菩薩(關公)的形象爲代表。可見,18位伽藍菩薩里,就有關聖帝君。

也就是說,在唐僧正式開始取經後,每隔一段時間,關公就會出現一次,一同與孫悟空等人,保護着唐僧的安全。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

(付費文章更精彩)

,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資文獻:《西遊記》、《三國演義》、《中國神話民間傳說》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