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四大名著,想必國人肯定都聽說過,甚至於說大部分都讀過或者看過其中的幾本。畢竟即便說《紅樓夢》大家看不進去,《西遊記》、《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還是老少咸宜的。更不用說其中的一些段落被列入初高中名著導讀當中去了。但是最近看到一些文章說道,實際上在建國之前是有六大名著的,在建國之後才變成了四大名著。看到這個說法還是比較好奇的,畢竟其中都沒有聽說過這個,於是去翻看了一些資料。

相傳在建國之前,有些文章是具體到了清末民初時期。中國文人整理出來的是六大名著,除了上述的四大名著以外,還有《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這兩本書。但是這兩本書爲何最後被剔除出六大名著的行列呢?

第一個說法是新中國成立百業待興,爲了提高國民素質,國家出版社決定選出幾本古典名著供大家閱讀,最後選出了這六本名著。但是由於經費問題,最開始只印刷了前面四本我們所熟知的四大名著。沒想到一經上市便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大家爭相採購,各大印刷廠也爭相印刷,久而久之大家只記得四大名著,而忘記了還有兩本沒有被印刷出來的。

其實個人覺得這個說法是有非常大的問題了,因爲最開始說六大名著是建國前流傳的說法,但是這邊又說是國家出版社篩選出來的。還有就是經費問題感覺也不太靠譜,不能六本一起少印一些嗎?此外就是各大印刷廠爭相印刷的說法,這個說法我不太清楚建國初期各大印刷廠有沒有管制,畢竟是計劃經濟時期,印刷是否需要計劃,所以感覺這個說法比較不靠譜。

第二個說法則是說《聊齋志異》裏面講的都是神鬼,抨擊封建禮教和腐朽的科舉制度,內容過多的封建迷信,不夠正能量,不利於廣泛傳播。而《儒林外史》則是因爲揭露社會醜態,諷刺了畸形社會,考慮到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所以這兩本書最終沒有被印刷出來,而是選擇了更加正能量,宣揚仁義忠孝的其他幾本小說。

但是這個說法其實也很牽強了。畢竟封建迷信也好,抨擊社會也好,不僅僅是上述兩本書有的內容,而是現在的四大名著當中都有涉及的內容。說是因爲上述的原因被禁的,看似很有道理的樣子,但是事實上都經不起推敲。

實際上雖然網絡上六大名著流傳的說法非常的廣泛,但是無論我如何去尋找,都找不到一個確切的出處。說是流傳於民國時期,但是卻不見諸任何文獻資料。所以民國時期是否真的有六大名著這個說法,我們是不得而知,至少是沒有見諸筆墨,只有自媒體在傳播這個說法。

早在明朝時期,著名的文學批判家王世貞,就提出過四大奇書的說法,但是這個四大奇書指的是《史記》、《莊子》、《水滸傳》、《西廂記》;而後通俗文學家馮夢龍也提到了四大奇書的說法,他的四大奇書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而這個說法得到了清代初期文學家李漁的支持。李漁認爲王世貞的四大奇書類型不同,而馮夢龍的四大奇書都屬於長篇通俗小說,可以放在一起說,這個說法也得到了人們的支持。在清朝順治年間以來,《金瓶梅》便因爲包含淫詞等因素,被列爲了禁書。而《紅樓夢》與《金瓶梅》相似,但是因爲面世較晚,沒有被完全禁止,成爲了《金瓶梅》的替代品,這個就是四大名著的雛形了。

但是直到建國之後,都沒有四大名著這樣的明確的說法出現。1949年以後,人民文學出版社首任社長、總編輯馮雪峯,提出了四項出版計劃,其中就包括了“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及民間文藝”。而《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和《水滸傳》相繼出版,《金瓶梅》則因爲領袖覺得不尊重女性而被冷落。在1966年之前,這四本書各印刷了數百萬冊,在古典文學作品當中名列前茅,但是依舊還沒有四大名著的說法出現。

後因文革爆發,圖書出版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直到1971年,周在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上做出批示,才得以重印。而得到風聲的沈從文在給朋友寫的信當中就提到了【舊書解禁中《三國》《水滸》《西遊記》《紅樓夢》四大著作】,已經有了四大名著的意思了。而後尼克松訪華,中央要求在各地的商店投放《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和《水滸傳》,用以表達國內圖書市場的繁榮。四大名著的獨特地位已經逐步顯現出來了。但是直到80年代以後,才逐步有了四大名著的確切說法。書中,雜誌中,報紙中,四大名著的說法被廣泛應用,找不到一個確切的源頭。

那麼真的沒有六大名著的說法嗎?的確是沒有找到相關的資料,但是卻有類似的說法,那就是六大(古典)小說。其實這個說法的話,對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朋友來說,應該是常識了。六大小說是《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金瓶梅》和《儒林外史》。是的,裏面沒有《聊齋志異》,因爲四大名著也好,六大小說也好,指的都是長篇小說,《聊齋志異》是短篇小說集。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陳平原教授編寫的《中國散文小說史》,全國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張錦池編寫的《中國六大古典小說識要》等等,都有提到六大小說的說法,這六本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高峯,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大概就是六大名著最初流傳的來源吧。

圖:互聯網

文:悠然布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