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前鄂縣等地已歸入東吳版圖

在漢末赤壁之戰前,東吳集團有過四次西征荊州江夏之戰,作戰對手主要是黃祖。黃祖是荊州江夏郡太守,也是劉表手下的水軍大將,長期駐守夏口一帶。初平四年(193年)正月,孫堅在征討劉表的戰爭中被黃祖軍士射殺。從建安四年(199年)開始,孫策、孫權多次發動征伐黃祖的戰爭。表面上看是孫家爲報世仇,實則是東吳集團爲了實現魯肅等人提出的“競長江所極,據而有之”軍事行動。

劉宋史學家裴松之在《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中注引《江表傳》、《吳錄》等記載:建安四年(199年),孫策打敗廬江太守劉勳,劉勳逃至江夏,求救於黃祖,黃祖派遣水軍五千人援救劉勳,被孫策打敗,其士卒兩千餘人、船千艘盡歸孫策所有;孫策乘勝前進夏口攻黃祖,又大破黃祖,“獲其妻息男女七人,斬(黃)虎、韓唏以下二萬餘級,其赴水溺者一萬餘口,船六千餘艘,財物山積。”《三國志.吳主傳》記載了赤壁之戰前孫權在六年之中,進行了三次征伐黃祖之戰:建安八年(203年),孫權率部一徵江夏,打敗了黃祖的水軍,因後方“山寇復動”而東還:建安十二年(207年),孫權二徵江夏,“虜其人民而還”;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孫權三徵江夏,殺黃祖,“虜其男女數萬口”返回江東。

通過這幾次西征江夏的軍事行動,東吳集團獲取了大量戰船、物資和人口,使得東吳水軍實力迅速壯大,只是因後方“山寇”叛亂頻繁,東吳無心西向,往往是攻至夏口(隸屬江夏郡沙羨縣,今湖北武漢市)一帶便撤兵東還。不過,位於夏口以東、長江南岸的鄂縣、下雉縣等縣應爲東吳所控制。漢之鄂縣.轄今湖北省鄂州市和黃石市大部及武漢市武昌區東部帶西與沙羨縣接壤,其東南緊鄰下雉縣。下雄縣轄今湖北省黃石市南部和和咸寧通山縣東部及江西九江西北部一帶,與東南水軍主力遭到了致命性打擊,水軍大將江夏太守黃祖被剿滅,荊州牧劉表老病,其子劉琦、劉琮又忙於爭奪繼承權,根本無力東顧,深具謀略的孫權、周瑜、魯肅等人不可能不乘機佔據與柴桑接壤的下雉縣、鄂縣等戰略要地,至少會牢牢控制這一帶的沿江要塞。

《三國志●胡綜傳》日:“胡綜字偉則,汝南固始人也。...孫策領會稽太守,綜年十四,爲門下循行,留吳與孫權共讀書。策薨,權爲討虜將軍,以綜爲金曹從事,從討黃祖,拜鄂長。權爲車騎將軍,都京,召綜還,爲書部,與是儀、徐詳俱典軍國密事。”胡綜文武雙全,與孫權又有同窗讀書的密切關係,深得孫權信賴,常常參與東吳軍國大事的籌劃。胡綜參加了孫權征伐黃祖之戰,黃祖被剿滅之後,胡綜因功被拜爲“鄂長”,即鄂縣之長。一.縣之長官職固然不高,但鄂縣境內有鳳鳴口、樊口、袁山(又稱樊山、西山)、黃石山(又稱西塞山、黃石磯)等軍事關隘,又與著名的戰略要塞夏口毗鄰,其責任重大。孫權任命文武全備的胡綜爲“鄂長”,其目的是爲了將鄂縣帶經營成爲東吳集團日後西進的戰略基地。

魏晉史籍沒有記錄赤壁之戰前東吳集團對於下雉縣的管控,但下雉縣是東吳水軍基地柴桑之西門戶,其戰略地位亦十分重要。宋人王質《雪山集》卷七在《富池昭勇廟記》雲:“陽新、下雉,上接上接武昌,下控潯陽。《三國志.甘寧傳》亦載:“權嘉寧功,拜西陵太守,領陽新、下雉兩縣。”孫權在赤壁之戰後分鄂縣南境爲“陽新縣”(今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並設立西陵郡,拜大將甘寧爲西陵太守,轄陽新、下雉二縣,足見孫權對於此處的高度重視。赤壁之戰前鄂縣既然已經成爲東吳集團的戰略前沿,那麼孫權不可能不佔據處於柴桑和鄂縣之間的下雉縣等戰略要地。由此可見,赤壁之戰前江夏郡鄂縣、下雉縣等地已歸人東吳版圖,夏口以東沿江軍事要塞大多已掌控在東吳勢力之下。儘管黃祖死後劉表任命劉琦爲江夏太守,但在荊州水軍主力被殲滅的情況下,以劉琦的性格和能力是無法討還鄂縣等失地的,能夠做到與東吳相安無事已屬不易。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正是因爲鄂州被孫權所控制,才使得孫吳的精兵強將糧草輜重等大量戰前物資有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才保障源源不斷運往前線士兵手裏,說白了赤壁之戰就是一場以逸待勞之戰,曹操的補給線拉得太長,導致了隊伍的機動性太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