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角爭鳴已遠去,荊楚風流耀古今”,經常在歷史資料上見到“荊楚之地”,又或者是“荊州”,想必這塊地必然是兵家必爭之地。

荊楚之地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處長江中游和漢水下游的江漢平原腹地,換句話說,如今的湖北省就是古代的荊州,荊州自古爲兵家必爭之地。但隨着歷史的變遷,時代的發展,現代許多城市都在不斷改名字,但從名字上看,根本看不出千年歷史的底蘊。

不過,我國各省的簡稱還是保留了些中華文化,這絕對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比如北京市(京)、天津市(津)、上海市(滬)、重慶市(渝)、河北省(冀)、河南省(豫),對於歷史文化愛好者來說,每個字都來源不小,有其獨特的意蘊。

所以有些人可能對其他省份的簡稱不熟悉,選擇其中一個字,或者從其歷史舊稱上來找簡稱,這樣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有時候還會碰對。不過,對於歷史複雜的某些省份來說,猜對簡稱可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就拿湖北來說,衆人更熟悉的還是“荊楚之地”,又或者是說楚國,荊楚文化就是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戰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

那爲什麼湖北沒有選“荊“或“楚”來作爲自己的簡稱,而是選“鄂”呢?歷史上關於湖北省的資料,更多出現的字眼的確是“荊楚”,但要說其來源,還得是從“鄂”開始說起。早在夏商時期,就已經有了“鄂國”,西周銘文用“噩國”來記載。

噩,鄂,鼉,鱷,這幾個字,其實都是從象形字轉換而來的,最初可能都是代表着一個意思,恐怖不順。

上古時期,當時鼉廣泛分佈於黃河中下游及長江流域,也就是現在被列爲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中華揚子鱷,鼉的皮可以被製成防護性不錯的皮甲,所以有一個以捕鱷爲生以“噩”爲圖騰的部落,後來就形成了以“噩”爲部落名稱的鄂國,地點在今山西鄉寧縣,但在幾經遷徙南陽隨州並從歷史中消失。

不過,在鄂國存在期間,他們也經歷了不少,一開始在山西稱霸,後來成爲商朝的附屬國,鄂國首領在史料中被記載爲“噩候”,此人是與西伯侯姬昌平起平坐的。

不過在殘暴強大的紂王看來,他們都不夠看,該處死還是處死了,等到商朝被推翻後,因爲周天子是周武王姬發,所以同在山西的姬姓諸侯得到照拂,所以他們的晉國壓過了鄂國,鄂國被趕出了山西。當他們停在河南南部的時候,周天子認爲他們離王室太近,所以又將他們趕走了,此後,鄂國人民一路向南遷徙。

最終他們停在瞭如今的湖北隨州,仍叫鄂國,等到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佔領鄂國,原本的鄂國成爲鄂都,被楚國封賞,但好在鄂國王公貴族沒有被趕盡殺絕。

即便後來秦國攻破楚國,鄂都降爲鄂縣,但仍舊保留下來了。據統計,從西周晚期到春秋戰國時期,至少有四代鄂侯埋葬在這裏,所以即便後來沒落了,但他們在當地還是有一定聲望和實力的。在以後的歷史中,鄂縣經歷過被改名,吳王孫權曾短暫改其名爲武昌,之後又有鄂州,總之,大部分還是與“鄂”字有關。

按理說,用“鄂”來代表湖北是很合適的,可當時有許多人在“鄂”和“楚”之間爭論,有些人認爲“鄂”的發音同"惡"、"餓"等,給人的感覺不好,而且楚國在歷史上的影響更大。

但這些原因在正統歷史面前並不會被過多考慮,“鄂”自始至終貫穿在荊楚大地上,甚至起源更早,另外“鄂”雖表意不好,但其背後堅忍不拔的精神是一種正能量,所以湖北的簡稱爲“鄂”是完全沒問題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