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分鐘有7.5個人成爲癌症患者,

每天平均超過1萬人被確診,

同時癌症年輕化,40歲前的癌症發病率年年升高。

《生生》是國內首部以癌症爲題材的紀錄片,

一共7集,拍了16位癌症患者的日常,

豆瓣評分8.8,

很多人看完表示“哭的稀里嘩啦”,

“思想受到了洗禮”。

抗癌娘子軍團:楊靜、凱瑜、元春(乳腺癌患者)

骨肉瘤患者秋園,在醫院裏度過17歲生日後不久離世

一條採訪了《生生》導演何苗和製片人袁博,

他們告訴我們,拍攝過程困難重重,

因爲癌症依舊是一個“禁忌”話題,

“拍完後我才意識到,

接受失去,纔是我們面對人生無常的最好方式。”

自述 | 何苗 撰文 劉亞萌 責編 | 石鳴

我叫何苗,是紀錄片《生生》的導演。這個項目是我所在的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和優酷人文頻道共同發起的。

我們光拍攝就花了17個月,走訪了6家醫院的腫瘤科室,到製作完成總共花了兩年八個月的時間。

我的父親就是一名癌症患者,2008年,他被發現患癌那年,我剛好30歲。他去世之前,我們一起共處了10年。我非常瞭解人們對“癌症”的恐懼。

患病之初,我父親不願意去參加任何人的婚禮。因爲他認爲自己得的是“絕症”,在一個喜慶的氛圍裏會帶來不好的預兆。出於對他人的保護,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去。

2016年,我有兩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也先後罹患癌症,年紀都很輕。我腦子裏開始有了很多困惑:

癌症到底有多普遍?怎麼預防?都有些什麼樣的治療方法?帶癌生存的患者如何迴歸社會…關於這些問題,我自己需要找一些解釋。

兩年拍攝下來,我們跟患者近距離相處,瞭解到很多不爲人知的事情。

16歲的少年秋園,扛下一切

男孩秋園患的是骨肉瘤。骨肉瘤多發於青少年,它會帶來腿部的疼痛,容易跟生長痛相混淆,導致家長們忽略它,所以很多孩子一查出來就是晚期。

秋園是主動跟我們打招呼的,當時我們就疑惑“這孩子是不是因爲發現拍攝會給他在醫院帶來便利,所以來接近?”後來發現,我們完全錯了。

他們家是雲南山裏的少數民族,父母不太會說普通話。秋園畢竟接受了正規9年義務教育,表達能力更強,所以很多時候是他自己直接去跟大夫和護士交流。一個16歲的孩子,就赤裸裸地得到了所有關於這個病的信息。

護士在給秋園打點滴

對於癌症病人來說,信息上的緩衝和過濾是非常重要的,即便秋園的父母已經非常努力,但他們還是沒法做到。秋園能怎麼辦?他真的很需要跟人交流。

到後來,秋園與父母的關係越來越差,他經常會暴跳如雷,甚至跟父母發生肢體衝撞。我們當時一致認爲這孩子是從小被嬌慣了,攝製組的一位成員還曾批評過他。

現在想來很負罪啊。

他就說過一句話:“你們從來就沒有得過這個病,有什麼資格說我呢?”

他的病程發展得很快,先是腿部腫大,然後是腹股溝,緊接着是肺部轉移。幾乎睜着眼睛就在疼,鋪天蓋地的黑暗的感覺。

他沒有時間去做心理調試,所以他只能去找最不會對他有傷害的父母進行發泄,他沒有別的辦法。

秋園是2019年春節後離世的,過完了17歲生日走的。我們給他過的生日,在大夫和旁邊的病友幫助下,所有的家庭誤解都在那一刻解決了,那是他人生最好的時刻。

中間這位是凱瑜

愛搞笑的凱瑜

在中國,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是乳腺癌,每年約有30萬人確診。

如果你去乳腺外科病區,會發現所有年齡段的女同志都扎着小辮,特別可愛。

這不是她們故意裝扮的,而是乳腺外科的規定。因爲頭髮散落着在胸前晃盪,容易把細菌掃到傷口裏,所以乾脆讓大家把辮子都束起來。

我們在乳腺外科病區遇到一個“抗癌娘子軍團”,成員有凱瑜、元春和楊靜,她們年齡相仿,境況相似,很快就打成一片,還會在鏡頭前賣萌。

凱瑜當時28歲,是個天生的樂觀派,愛搞笑,不停地插科打諢。這可能是因爲她本身是醫生,對醫院的環境比較習以爲常。

但等她真的靜下來思考自己的病情時,眼淚也嘩嘩地流。就算是醫生,面臨疾病時也會害怕的,尤其她還有個很年幼的孩子。

她老公也是一名外科大夫,對她真的非常照顧,凱瑜手術之後,她老公在病牀,一直握着她手兩個小時都沒有動。

凱瑜的檢驗結果不錯,沒有擴散,病變部分切除了就沒事了。

新冠疫情爆發時,夫妻兩人都去了寧波的抗疫一線。那時距離她手術剛過去一年,醫生是希望她多休息的,但她還是申請上前線。她是檢驗科的,所有的核酸檢測都要通過她那邊給出結果,工作特別繁重,很不容易。

“不走運”的元春

元春患的也是乳腺癌。按我們日常的價值觀去考量的話,她其實挺不走運的。

元春從小城市考到北京,努力讀研究生和博士,經過各輪拼殺留在一個國企。結婚,生孩子,生二胎,然後二胎2歲。最累的時光都過去了,該輪到她享受生活了吧,偏偏查出來癌症。

我覺得這事兒擱一般人身上,會很難接受的,但元春很不一樣。她在片子裏說“這個疾病不是壞事兒,是一個新生活的開始”,不是灑雞湯,她是真這麼相信的。

她日程排得非常滿。查文獻,瞭解最新的治療方案,跟醫生溝通病情;照顧2個年幼的孩子;同時還繼續上着班。這樣的情況下,她居然還額外花費不少精力,去照顧其他病友。

比如凱瑜手術後離開醫院,元春化療完立馬趕來,拎了水果給凱瑜送行,凱瑜感嘆“心都化了”。其實元春的病情比凱瑜更嚴重,可她就是願意將愛和關懷分給別人。

她身上有一種詩性的感受力。第一集的末尾,她跟病友聊天,講到上班時遇到灑落各處的陽光,“樹葉上也是光,汽車上也都是光…你身上也是,草上也是,太陽是不會辜負每個人的。”

和凱瑜不同,元春的癌細胞發生了轉移,轉移到了鎖骨,通過手術摘除了鎖骨淋巴。這就造成她的手臂日常會腫大,那麼她還要花時間進行康復訓練,讓手臂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我覺得她身上有一種特別可貴的柔和與堅定,她是真正強大的人。

數據來源:中華預防醫學雜誌2018年06期 《2000—2014年中國腫瘤登記地區癌症發病趨勢及年齡變化分析》

年輕人要小心了!

2016年,我有兩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先後罹患癌症。

一位很年輕,患有肺癌、乳腺癌,已經離世;另一位患病時36歲,是甲狀腺癌。他之前工作很拼,經常熬夜,剛查出來時體重200斤,是醫生說的典型的肥胖易患癌人羣。

現在,0-40歲之間的青壯年癌症發病率確實在增加。綜合科的有位大夫把他的一個住院數據單給我看,原來的癌症高發於70歲以上的老人,後來發現50歲、40多歲的很多,再往後35歲左右的比40多歲的更多,最後居然還有26歲、22歲的患者。

夢帆,16歲,骨鉅細胞瘤患者

年輕人當中,最常見的就是甲狀腺癌和胃癌,跟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很多正在創造價值的年輕人,在工作中不太會照顧自己,飲食和作息不規律,過勞肥,就屬於甲狀腺癌易發人羣。

胃癌的話,有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它的出現可能跟幽門螺旋桿菌有關。中國人共餐制的習慣,會導致這種病菌比較容易在人羣中傳播。

咱們國家的吸菸人羣還是很多的,很多人抽完煙後會感覺胃部發緊,那麼有科學證明吸菸人羣的胃癌發生率比較高。另外很多地域的人,喜歡喫高鹽和燙的食品,這都會導致胃部臟器的功能衰退。

那麼如何抵禦這種患病風險呢?

及時跟進國家的醫保政策很重要。不要小看國家的醫保,有的報銷比例是非常高的,病種也在逐步增加,國家一直把這個事情作爲重中之重去做。但醫保政策的更新很頻繁,它更新了之後,並沒有力量去廣而告之,就需要你自己去了解,多跑一跑,多問一問。

另外,我們國家對很多進口特效藥也放開了尺度,這些藥的國產化進程也越來越快,有的已經被列入了醫保報銷的範疇,患者能夠用上很多新藥、好藥,這也是一個福音。

對於已經患病的人羣,可以多考慮參加大醫院進行的藥物實驗組,有機會能免費用到一些特效藥,對於經濟上也是一種緩解。

就算患病了,也不必過分恐慌

實際上,癌症已經被列入了慢性病的範疇,有很多康復了的癌症病人,跟正常人沒有什麼兩樣。

有些人注意了休息和飲食,可能氣色反而比普通人更好。如果腸胃功能沒問題,癌症患者也可以喫火鍋和海鮮。

禿頭也不一定是癌症病人的標識,看治療的階段。眉毛掉了,頭髮掉了,只是一個暫時的,慢慢還會長出來的。

導演的朋友老鄒,曾經體重200斤,如今已是健身達人

我那位患甲狀腺癌的朋友老鄒,帶癌生存已經2年。發現之後,他遵照醫生的建議,三個月內減了近40斤,各項指標已經跟正常人一樣了。他現在還在進行鐵人三項訓練,其中跑步和騎車已經達到競賽級水平。

直面生死

我覺得任何人看這部紀錄片時,都要直面生死的大問題。

到晚期的癌症病人,是否進行安寧療護,國外已經很流行,在國內還是一個比較新鮮的命題。

海淀醫院安寧病房

安寧病房接收只剩2-3周生命期的,或者已經有明確意願要終止所有抗癌治療的病人。治療方案不插管,不開刀,只是緩解疼痛和進行心理療愈。

在安寧病房,醫生對家屬的一個建議就是“不勸食”,因爲死亡是一個過程,它會相繼關閉掉一些不重要的功能,那麼消化系統就是排在前面的。

親友們在給陳奶奶做撫觸按摩,這能帶來強烈的治癒感

我們拍了一位在安寧病房離世的陳奶奶,她86歲了,有很多的戰友來看望她,女兒和孫女從國外千里迢迢趕回來給她慶祝生日,但她就一直很怕給人添麻煩,時時刻刻都是爲他人着想,包括選擇進安寧病房。

拍到最後我很感動,我覺得做人就該跟她一樣,就像一棵樹。春天的時候給你生機,夏天的時候給你樹蔭,秋天的時候給你風景,冬天的時候它變成了爐膛裏的火,給你取暖。

我是個偏悲觀主義的人,這種悲觀具體是指,我並不認爲有很多事情是順理成章的,但這反而讓我更有力量去直面失去,直面死亡。

古代人把“死亡”祭在神壇上,讓它高高在上,避而遠之。

改革開放之後,經濟高速發展,大家都想着如何創造更多價值,如何實現自我,沒有時間去考慮“死亡”的問題。但這個問題一直就在那,如果我們不把它當作一個功課去認真思考的話,終究會困擾我們的。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生命一定都是向上的,關鍵看你的心怎麼出發。接受無常,你會變得更加坦然。

文中圖片來源:《生生》紀錄片授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