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圖圖媽

本文由:三個媽媽六個娃(pkumum)

養孩子這條路,之所以很難很糾結,就是因爲沒有回頭路。

孩子的每一段時光、每一個抉擇,都無法再來一次。既然沒有完美的選擇,也沒有後悔藥,我們只能邊走邊糾正。

當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們的思路就是一路向前看;當了二胎媽媽後,突然意識到老大走過的路老二都要再來一遍,老大身上總結的經驗教訓,突然有了用武之地。

怎麼說呢,這種感覺有點像是本來只能參觀一次的博物館,突然告訴你可以再重來一次,所以再次出發前必須停下來想想如何優化路線。

小樹弟弟今年已經3歲了,既然是第二次做學齡前3-6歲啓蒙規劃,必須得先總結總結從老大和身邊孩子們獲得的經驗和教訓。

雖然我還在老大二年級的學習安排中有些水深火熱,但仍然清醒地認識到 學齡前的啓蒙絕對不僅僅是學科知識的啓蒙,更多是性格、習慣、心態。

1

3-6歲最重要的三件事

所有的知識學習只是手段,最終我們要培養孩子的是兩種能力:

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

所有的知識、性格、格局,最終都會形成孩子的思維方式。不同的邏輯體系、性格偏好、底層價值觀,會造就人的不同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的不同又在影響着我們的每個決策,最終選擇決定了人生。

好勝心

好勝心

好勝心不是攀比心,而是追求更好、追求極致目標的態度。 好奇心是求知的內驅力,好勝心纔是人生向上的內驅力。

一定會有家長質疑,3-6歲的孩子談這些是不是太空洞了?首先,教育一定要由終及始,出發的時候就要不忘初心。其次,6歲前是孩子受家庭文化影響最大的階段,是最純粹貫徹因材施教的時段。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把思維方式、好勝心拆解到6歲前可以培養的方方面面來實踐。思維方式在這個年齡段可以注重在如何認知事物、如何建立自己的思考方式、如何啓蒙科學、人文、藝術;性格的培養要順勢而爲,發揮優勢;好勝心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還有些模糊,但養成良好的習慣纔是基礎,不然好勝心也是空談。

所以, 在我心中排序最靠前的三件事是:

01、建立孩子認知事物的科學思維

3歲的孩子對一切充滿求知慾,大量的吸收外部信息,即使不繫統學習,你會發現他們每天會從生活中學習到很多。

既然孩子需要輸入,我們就要科學地給孩子安排,語言的輸入、思維的啓蒙、藝術的啓蒙等等,都可以藉助科學方法和外力一起進行。

4、5歲前,如果有條件,一定是親子啓蒙最好,因爲這個年齡段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陪伴。如果能陪着孩子一起開始認知這個世界,TA的第一句話、第一個字母、第一個數字、第一幅畫都有我們的參與,一定會是孩子一生美好的記憶。

4歲以後的很多學習,孩子可以獨立進行,也是參與集體、社會的一種方式,千萬不要把學前認知和啓蒙單純地理解爲學習,其實更多是科學認知而已。

02、發現孩子性格的特點,淡化缺點,發揮優勢

我很少分享性格培養的主題,因爲性格真的差異很大,很難有太多參考。但 性格對人生的影響,遠大於知識,千萬不要忽視。

作爲父母,我給自己的要求有兩點:

第一,發現孩子的特點。我們要做最瞭解孩子特點的那個人,性格無好壞,但不同性格有不同影響。比如,我家哥哥是個不太敏感的孩子,包容度很大,目標感不夠強,對別人情緒的感知比較弱;弟弟就是個愛表達,目標感很強的孩子,會在意別人的情緒。

第二,儘量淡化缺點,發揮優勢。儘管性格無好壞,但比如過於內向、脾氣暴躁,對於未來要接觸集體的生活,都是負面影響居多的,所以要儘量在生活中幫孩子改掉。優勢要強化,開朗的孩子就應該多帶TA參與集體,讓TA明白性格優勢也是種能力。

03、養成一些好習慣

這點真的太重要了,現在孩子普遍早熟,身邊干擾物也多,物質環境優渥,所以如何培養“自律”就顯得更難了。

很多習慣,如果6歲後纔開始建立,難度會增大,比如閱讀習慣、體育鍛煉、不挑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

千萬別覺得還早,自律是種習慣,優秀也是種習慣。

2

作爲家長,我要銘記三句話

01、無論何時,我的第一身份是媽媽

也許你會覺得這不是廢話嗎?但當孩子長大,我們會同時扮演老師、監督者、朋友等等不同角色的時候,我們會暴躁、會失控、會泄氣。

因爲當孩子長大,我們開始有了太多期望,這些期望有的來自內心,更多來自外在。 有了期望,就一定會有要求,有了要求,就一定會有落差。

但無論何時,我們和所有人不同的身份就是媽媽,媽媽就是那個陪你努力,爲你鼓掌,無論如何都支持你的人。

這是世界不缺要求和苛責,缺的是理解和接納,希望我能做到。

02、成長,沒有認爲的起跑線,也沒有終點

作爲老大小學生的媽媽,教育焦慮、教育競爭,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了。

但我感受更深的是,教育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日復一日。

與其被各種牛娃的經歷嚇到,不如陪着孩子堅持閱讀、堅持學習;與其糾結哪個培訓機構更好一點,不如堅持自己的選擇做到極致。

人生很長,孩子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人生也很短,每天都可以有差距,終身學習和持續學習纔是永動力。

03、不要蔑視規則,不要逃避競爭

這句話一定不夠寬心,但最走心。學齡前很多家長還處在“理想教育”中,沒有真正參與同齡人的環境,瞧不上學區房,看不起課外班,認爲所有的搶跑都是拔苗助長。

其實,所有的規則是可以被領跑人改變的,優質稀缺的資源從來都是充滿競爭的,千萬不要等到醒悟的時候錯過了本可以得到的賽道。

所以真心勸大家,最遲3歲開始思考教育體系、學校選擇,要做哪些準備,這是幫孩子,不是拔苗助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