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曾經提問過:在QQ羣、微信羣之前,老師與家長之間如何互動?在很久很久以前,老師與家長之間很少互動,即便有,也就一個學期偶有一次家訪或電話聯繫。簡單地講,以前大多數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學校、老師的事,家長只負責交學費、資料費就可以。

隨着教育不斷改革,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最明顯的就是教育減負縮短學生在校時間,去應試教育改素質教育,家校共同教育等等。這一切的運行,僅靠短短的在校幾個小時由老師完成所有的教育工作,肯定是行不通的。那麼,老師就不得不分出一部分教育工作讓家長承擔了,在通訊發達的今天,班級家長羣也就應運而生。每個班級至少建立3個家長羣,一個用來給老師佈置作業、發佈通知;一個用來老師和家長溝通交流,一個用來家長之間互相聯繫。

難怪不少家長抱怨:我們小時候讀書根本沒有家長什麼事,爲什麼現在孩子讀書,家長几乎全程參與:陪寫作業、批改作業、大大小小家長會就不說了,還要安排家長去打掃教室。本以爲教育減負這麼多年,孩子的學習壓力會有所減緩,事實上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升學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也跟着越來越受累、焦慮。

前段時間網絡上瘋傳了這麼一段,就是有關家長退出孩子班級羣一事,看着視頻裏的家長委屈地哭着像個孩子,很是心酸!不少家長也有同感:不是不關心孩子,也不是看到羣裏的通知故意不回覆,只是忙着加班、開會,根本就沒來得及看手機。

沒想到這一件事,竟然上了央視新聞。同時也透露:在過去的近20年教育減負的口號裏,喊得很響,不僅沒有減輕中小學生的負擔,反而把家長也捲進去了,並且越減負,學生、家長的負擔越重。根據幾位教育研究者的觀點,不難找到這種尷尬的根本原因。

1.最新部編版教材過於簡單

家長們不難發現,現在的孩子考試得100分成了家常便飯,是孩子太聰明學習能力強,還是所學知識點過於簡單,翻翻現在的教材就可以得到答案。爲了教育減負,學校只能按大綱授課,平時考試全班平均分都是95以上,到了中考,卻有50%的初三學生上不了普高,只能被強制分流去職校。

很多家長不願意孩子九年義務教育後沒有升學的機會,不得不把孩子送進補習班,去拓展與中考高考接軌的知識點。學生在學校被各種素質教育佔去了大量的時間,放學後還要去校外輔導班補主課,學校給中小學生減負,可家長卻不惜承受沉重的經濟壓力給孩子施壓。

這樣的教育減負,中小學生就像一個支點,一頭挑着學校功課,一頭挑着家長期待,不管哪頭升起或者降下,受力點始終落在支點,減負是不可能實現了。

2.所謂的家校合作,成了老師甩鍋的理由

中小學生在校時間縮短了不少,導致學生學習必考學科的時間捉襟見肘。老師爲了在有限的時間內按大綱要求傳授知識,不得不搶進度,趕時間。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大部分學生囫圇吞棗,導致消化不良,寫起作業來個個成了困難戶。

怎麼辦?不是孩子的教育不能只依靠老師,還得家長參與嗎?那麼,家長羣是時候發揮作用了,老師在給孩子佈置作業的同時,也給家長安排任務,家庭作業要家長批改、簽字!

由於孩子在學校裏學得半懂不懂,不得要領,寫起作業來不是這裏出錯,就是那裏卡殼,家長不得不花時間和精力幫助孩子消化知識點,並且要保證作業100%正確,否則,老師就要在班級羣裏點名“批評”了。傳道授業是老師的職責,可不少老師不着痕跡地這把鍋甩給了家長。

對大多數家長來說,陪孩子寫作業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當下的教育減負,將老師的工作順利轉移到非專業的家長身上,家長能不感覺越減負越辛苦嗎?

3.不倫不類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搞了這麼多年,在很多家長看來,無非就是讓孩子發展一些興趣愛好,學校開課除了必考科目,另增添一些興趣愛好課、集體活動等,但學習不能絲毫放鬆,因爲中考高考指揮棒在,凡計分科目,都得往死裏學才能得高分。素質教育聽起來像似快樂教育,近些年來被不少家長追捧,他們批判、痛恨應試教育,可到了孩子升學的時候,又恨不得給孩子分秒必爭地刷題、押題。

沒辦法,素質教育再好,都得回到中考高考中來。在我國目前階段,我們來倒推一下升學歷程:要想上好的大學,就必須上好的高中,要想要上好的高中,就必須上好的初中,要想上好的初中,就必須上好的小學,要想進名校,最起碼要經得起應試教育的考試。也就是說,中考高考的終極存在,一切素質教育都得迴歸到應試考試上。

歸根結底,素質教育的騎牆之態,更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了!

如今的減負教育、素質教育、家校合作教育,一方面搞得學校、老師費力不討好,另一方面家長、學生原來的負擔沒減輕,背上卻又被加壓。結果自然是學校、老師、家長、學生沒有一方過得舒服,班級羣裏矛盾不斷,家校關係自然就越來越緊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