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企業裏工作,尤其是在正規的大企業裏工作是一件很有感懷的事情,“感懷”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臨時想起的,因爲從大腦中實在想不起一個十分貼切的詞來形容這種感覺:感觸很多,值得懷念。

大學本科畢業後,我也就立馬參加了工作,雖然在工作的第一年延續了之前的考研,但是那也只是象徵性地延續了一年而已,也算是延續一種情懷吧:考研情懷。考試完後,我也就徹底淪爲了上班族。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家裏人通過關係介紹,在一個生產貨車的所謂的大工廠上班,還是託層層關係進去的。一開始說的是進研發部搞設計,沒想到直接就進了車間,當了一名“名副其實”的生產工人。工人就工人吧,誰叫我們一直唱的“咱們工人有力量”呢。

工廠建立在一個廣大的企業園區裏,這片園區好像就這麼一家工廠(時間長了,記不清了),工廠倒是挺大的,只是前不着村後不着店,工廠不提供宿舍,只提供早餐和午餐,車間裏的工作時間一般是9到11個小時,但是規定是8個小時制。在我進入生產車間的10個工作日裏,就從來沒有過到點下班,也沒有周末,更別提節假日了,對了,好像我在這個工廠上班的時間裏也沒遇到過節假日。

帶着母親給整理好的被褥和衣服,領着一個拉桿箱和一個大包袱就興沖沖地出發了。拉桿箱裏是疊好的衣服和幾本書,也是剛畢業,到哪裏都不忘帶書,不過這也增加了箱子的重量。大包袱是牀單,裏面是被子和褥子,因爲大工廠不管住宿,所以提前就給通知了,入職時要自己帶被子和褥子,大工廠還真是體貼人!

坐客車去入職的大工廠,一早出發,中午纔到,下午直接就帶着行李去辦理入職了,辦理入職很簡單,跟廠裏某個領導見個面,問幾個問題,說幾句話,然後就跟着車間主任下車間了,什麼手續都沒辦,沒看什麼畢業證書,沒複印什麼身份證和銀行卡,到了車間,在考勤本的最下行只簡簡單單地記錄了一個名字。到了大工廠所在地,忘記是先找的房子,還是先去的車間了。總之,在這個生產貨車的大工廠的生產車間裏前後幹了一共10天的時間,中間還請了2天假,因爲週末不休息,請假當然是爲了找工作。最終,不辭而別。

這就是我第一份工作所經歷的大工廠。十年寒窗,沒想到畢業後就落得這麼個下場,從剛出發的興致勃勃,到10天后的不辭而別,這是整個關係系統綜合帶來的結果,託關係、請客喫飯……當我毅然決然離開的時候,都全部忘記了,我要尋找自己的理想中的大企業。

中間又經歷了兩個公司,都不是我理想中的樣子,也不是我理想的崗位,之後就到了現在的大企業和崗位。對於第一個工作過的大工廠,我沒有心思和興趣再去了解它的成立和發展,但是對現在這個大企業倒是很關注它的歷史和發展。對於發展了二十多年的大企業來說,其相對完善的制度和文化就是它立足於市場的基本保障。

談了這麼多,終於進入正題了——《陳芳允傳》讀後感。讀書文化交流就是我現在的大企業裏衆多文化裏面的一項。從我進入公司起,就已經跟着這個文化氛圍走了。固定時間段,公司免費發給每一位員工一本書,這個階段學習的是“中國革命的拓荒者”系列,之前也發過幾本,像《孫家棟傳》、《王淦昌傳》《彭士祿傳》等,都是我入職以來,陸續發放閱讀學習的。

《陳芳允傳》是公司發放的我唯一讀完的一本書,我即爲讀完這本傳記而感到幸運和有成就感,又爲沒讀完前面的幾本書而感到自慚和失落。這不單單是讀書學習公司文化的事情,而是藉此機會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過程。

陳芳允是無線電電子學家,是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衆多榮譽和頭銜都抵不過一個稱謂:中國科技事業的拓荒者。

我們學習陳芳允,到底學習什麼?每個人肯定會有每個人的觀點,而我從中學到的是:不畏艱難,做一個純粹的奮鬥者。

中國科技事業的拓荒者裏的每一個人都是新中國科技發展的奮鬥者,他們的奮鬥是純粹的、毫無其他雜念的一種精神。在書的海洋裏探索知識的奧祕,在複雜公式的夾縫中探求真理的存在,在漆黑的夜空中探尋希望的光點,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雖然我們現在沒有了曾經的“艱苦歲月”的條件磨礪,但是我們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大國工匠”正式這種精神的延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是需要這種精神。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只要是生根在中華大地上,與生俱來就有這種精神,只是被物慾橫流的現實世界給遮蔽了。現實世界存在太多的機遇,同時也存在着太多的誘惑,一不小心就會跌入這種旋渦中苦苦掙扎,所以我們當代人太需要這種精神了:純粹的、毫無其他雜念的奮鬥者精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