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的孩子剛滿3歲,她就開始給孩子買了大量地繪本,家裏人看她每天往家裏搬書非常不理解,紛紛指責橙子浪費錢,這麼小的孩子根本不認字,根本就不可能看書,要先教孩子認字,才能讓孩子看書。相信很多人都和橙子的家人有一樣的想法,認爲孩子不認字根本沒辦法看書,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最近這幾年,大家對學前教育投入了大量的關注,隨着越來越多的父母對學齡兒童教育的重視,社會中也湧入了大量新潮的育兒觀念,其中非常受年輕父母推崇的就是爲孩子讀書,也叫做親子共讀。

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感到疑惑,孩子不認字,如何讀書,是不是需要先教孩子認字呢?到底是先讀書還是先認字,這也成了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

其實讀書和認字並不衝突,很多育兒大師認爲這兩件事完全可以一起做,在孩子不認識字的階段,父母可以爲孩子讀書,這個階段被稱作親子共讀。

當陪着孩子讀了很多書以後,孩子自然對漢字有了印象,等孩子到了認字敏感期,那個時候再教孩子認字,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麼,在親子共讀階段,父母要如何做才能更好的讓孩子認字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爲孩子指讀

中國的漢字和外國的字母是有區別的,外國的“字”是靠辨音的,但是中國的漢字是音形結合,因爲中國大量的漢字是從甲骨文進化而來,我們的老祖先發明的字是從畫中提煉的,因此中國漢字自帶美感和畫面感,讓孩子多看,自然孩子可以和漢字混個“臉熟”。

父母在給孩子讀書的時候,採取指讀的方式,就是用手指指着一個一個的漢字讀下來,這樣孩子伴隨父母的語言和手指,就能將每個漢字在腦子裏過一遍,每天堅持這樣做,孩子的記憶就在父母的指間得到強化。

2、不要帶功利心

很多父母認爲給孩子讀書就是爲了讓孩子認字,所以每天都要考孩子到底認了多少字,這個方式我認爲是不可取的,讀書最重要的作用是爲了讓孩子從書中得到快樂,順便讓孩子認字,讀書是爲了快樂。

雖然很多人並不重視這種快樂,但是認字真的只是附帶的作用,大家不要捨本逐末,讓孩子對讀書產生延誤的情緒。只有當孩子從讀書中得到快樂,喜歡讀書,孩子纔會自發驅動自我去認字,因爲他發現自己認字就可以隨時看書,而不用等父母有時間的時候了。

3、多給孩子一點耐心

很多陪孩子讀書的家長會發現孩子特別喜歡重複,有時候一本書會要求家長讀2遍、3遍,甚至好幾遍,有的家長就會覺得不耐煩,認爲孩子是故意在刁難自己,其實家長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家長不僅不應該批評孩子的重複,相反應該多鼓勵孩子重複,因爲孩子就是在不斷重複中找到自信,在重複中找到自己曾經沒有發現的細節,在重讀中不斷鞏固自己的曾經的認知,家長也應該在重複中幫助孩子去發現新的細節,幫助孩子強化對故事的理解和文字的記憶。

到底是讓孩子先讀書還是先認字其實並不重要,因爲只要父母放下功利心,只是全心地享受陪伴孩子讀書的過程,享受這難得的親子時光。

在與孩子共讀的過程中享受到幸福,那麼孩子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收穫成長,你會發現,在美好的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孩子不知不覺不僅認識字了,親子關係也更好了。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