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读起来并不觉得血腥,也不觉得伟大,更不会觉得悲伤,就好像很平常的一句话,但真的理解它,确是那么难以置信。

比如我再说一个大家熟悉的器官——皮肤。你知道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什么吗?就是皮肤。皮肤分表皮和真皮两层,表皮在皮肤表面,又可分成角质层和生发层两部分。已经角质化的细胞组成角质层,脱落后就成为皮屑。生发层细胞不断分裂,能补充脱落的角质层。生发层有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可以防止紫外线损伤内部组织。表皮属复层扁平上皮,真皮则是致密结缔组织,有许多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故有弹性和韧性。真皮比表皮厚,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皮肤下面有皮下组织,属疏松结缔组织,有大量脂肪细胞。皮肤还有毛发、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许多附属物。

简单的读了上面的关于皮肤的介绍,你怎么想?人首先最直观的意识层次就是感觉。那么我问你,你感觉到到石头硬,或者感觉到风吹在身上了,是皮肤感觉到了,还是大脑感觉到了。如果让我说的话,皮肤感觉到了,大脑才能感觉到了。也就是皮肤系统有直接的意识能力!再说一个点,这个是科学研究,就是皮肤会呼吸,大概是肺呼吸能力的六十分之一。爱贴面膜的女生,不知道你们有这种感觉没有,敷面膜的时候,感觉面部堵塞了。所以其实化妆画厚厚的妆容,本身是不自在的。好在你只在脸上画,你如果全身画的话,这种不自在,不舒服感会更强。

关于皮肤也有很多不解,大家看看我找到的故事。2007年10月美国麻省秋风正好,一个30多岁的女人躺在床上,她患了带状疱疹,这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疾病,脖子、腰部长出一颗颗水泡,剧烈的神经性疼痛不断地袭击大脑。

医生告诉她,没关系,全美1/3的人都得过带状疱疹,你不会有事儿的。几天以后,这位M女士痊愈了。但她又来到了医生的诊所,她又有了新困扰。她的眉心很红,病好以后,总感觉眉心很痒,总是忍不住去抓。医生查不出问题,就说,痒可能是心理作用,别去想它,过段时间就好了。

结果,在接下来的几年中,M女士很崩溃。眉心的幻痒从来没有消失过,她把眉心位置那块皮肤都抠穿了。任何药物都不管用,就连她睡着了也会不停的抓这个位置。

有一天,她半夜惊醒,感觉有什么东西从眉心流了出来,顺着脸颊往下淌。原来,她把颅骨抓穿了,手抠到了脑子里,流出来的东西是脑脊液……十多年后,M女士终于能够控制抓痒这个动作了,但幻痒没有消失过。医生们很困惑,她眉心的那块皮肤,所有的神经纤维都已经被摧毁了,那这种幻痒又从哪里来呢?M女士的病例被记载在《人体简史》这本书当中,至今都是未解之谜。但有科学家猜测,幻痒可能来自皮肤,皮肤是有“自主”意识的生命,这个生命中,可能还蕴含着很多未知信息。

很显然,如果按照我们的定义,科学家的猜测就不是猜测,而是事实,皮肤就是有意识能力的。

皮肤移植在今天是司空见惯的,但之前却不是。时间回到1940年,德军的“黑寡妇”在英伦三岛上狂轰滥炸,无数的英国军民被烧伤、炸伤。野战军营里,连动物学家、兽医们都被赶鸭子上架。这当中有一个来自巴西的少年天才,彼得·梅达沃(Peter Brian Medawar),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

他正在与死神赛跑,发誓要攻克皮肤移植的难题。梅达沃发现,不管移植手术多么成功,病人的身体总会排斥外来皮肤。而且排斥后再移植,第二次的排斥速度比第一次更快。唯一不排斥的方法,就是病人自己不太重要地方的皮肤割下来,移植到伤口上,用来保命。

皮肤增殖非常快,一般只要1~2周,伤口上就能长出新的皮肤。医生们要做的就是保证病人,在这1~2周内不会死于感染。

战争结束后,梅达沃得到了两样东西:一个诺贝尔奖,一个医学难题。诺贝尔奖是因为他从皮肤排斥现象中发现了免疫排斥的原理,成为了“器官移植之父”;医学难题则是,医生们能不能找到一种不被人体排斥的东西,移植到伤口上,防止感染。这一找,就找了60多年。直到最近几年,巴西医生们发现,移植罗非鱼皮不会有排斥反应,移植后还不需要更换鱼皮,大约8~12天后,揭下鱼皮,伤口就已经愈合,新的皮肤长出来了。除了人类,动物竟然也一样,也不会排斥罗非鱼皮。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当中原理科学家们还在进一步研究中,而且科学家还发现,绿藻也可以,而且绿藻产生的氧气还能加速皮肤生长,这太诡异了。

上面我们说皮肤会呼吸,其实有一些动物就是直接用皮肤呼吸的。比如低等无脊椎动物中,从原生动物到环节动物,均没有专门的呼吸结构分化出来,直接用体表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实行一种简单的皮肤呼吸。皮肤呼吸的动物(如蚯蚓、草照虫等),体表通常是裸露的,富有微血管,没有鳞甲等爬行生物,体表多有翻液等保持湿润。

皮肤可以移植,就好像皮肤像韭菜一样,能重新生长。皮肤是目前唯一一个可以被人造的器官。取下你身上的一块皮肤,提取胶原蛋白,然后在培养皿上,科学家就能培养出一块新的皮肤。

有一个叫傅田光洋(Mitsuhiro Denda)日本科学家,他就用这种培养皿当中的皮肤做过很多新奇的实验。他将皮肤分别暴露在干燥环境(湿度10%以下)、普通环境(湿度40%~70%)和潮湿环境(湿度80%以上)当中。结果发现,干燥环境中,皮肤的角质层会变厚,屏障功能增强。普通环境中,皮肤迅速适应了环境。潮湿环境中,皮肤开始“偷懒”,角质层变薄,屏障功能减弱。

这些皮肤它们没有连通任何其他机体组织,但它们能自主感知环境、适应环境,还能有序的自我增殖。这被看作是典型的生命特征。

傅田根据这类实验,提出了“皮肤经络假说”,他认为经络就是一种现代科学家还没有意识到的皮肤信息。其实关于经络,我们在前面的章节提到过。经络系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非常灵敏的。还有皮肤为什么会出现排斥现象,血液为什么会出现排斥现象……各种生理排斥现象都可以用“意识相左”来回答,就是不匹配。这个不匹配不是大脑神经告诉我们不匹配,而且皮肤,而是血液系统直接告诉我们的。

还有比移植皮肤更诡异的故事,那就是皮肤中的感官细胞。感官细胞,种类很多,能帮我们感受冷暖、压力、运动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叫做五感,前这四感基本都有完善的科学解释。但触觉很难解释,甚至有科学家怀疑,神秘的第六感,也来自皮肤中的这些感官细胞。

比如迈斯纳小体(Meissner’s corpuscles),主要集中在指尖、嘴唇、舌头和下面,它极其敏感。能够分辨十万分之一克的触碰,和1Hz以下的极低频震动,这简直比最顶尖的宇宙射线接收器还敏锐。

科学家甚至还观察到,迈斯纳小体能够分辨爱与不爱,在测试中,如果测试者被爱人触摸,她的大脑活动会立刻反应出来愉悦。如果被陌生人触摸,大脑会立刻反映出毛骨悚然。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因为在上面说到心脏的时候,我们说过类似的感受。

除此之外,还有对压力敏感的默克尔神经末梢(Merkel nerve ending)、对拉伸敏感的鲁菲尼小体(Bulbous corpuscle)等等。科学家现在对这些感官细胞了解非常有限,也许以后还能发现更多、更神奇的感官原理,可以用来解释目前的很多玄学现象。比如,会画画的盲人,有一个叫做渡边江梨子的日本人,她两岁的时候失明了。往后的几十年里,她基本靠触觉来理解世界。大概10多岁的时候,她喜欢上了游泳,她说,虽然她在水中感觉身体没有触碰到任何东西,但是她可以感受到一种神奇的漂浮感。

有一天,她把这种神奇的漂浮感画了下来,这竟然是一幅人在水中游泳的写实画。江梨子的画惊动了学术界,专门研究盲人绘画的约翰教授(Dr.John Kennedy)说,江梨子的画和别的盲人绘画不一样,并不是后天训练的技巧,而是某种真正的“触觉眼睛”。因为江梨子的画中竟然有透视,一个盲人是如何理解透视的?

教授说,他曾经在很多盲人那里尝试过,想教会他们什么是透视,结果都没有成功。最著名的盲人画家,也是经过大量的训练和纠正,才勉强画出了不自然的透视。但是江梨子不同,她画的透视很自然,俯视的游泳图中,就像是从高空亲眼看见自己正在游泳一样。

科学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只能推断,江梨子的触觉神经和视觉神经产生了某种微妙的互通,皮肤具有了某些“看见”的能力。

还有美国麻省总医院,有一位乔医生(Joel Salinas),他患有罕见的“联觉症”(Mirror-touch synaesthesia)。简单的说,就是他看到你被扇耳光,他的脸也会疼,看到你被拥抱,也能感到温暖。

不光是活人,卡通人也行。他小时候看到动画里,卡通人舌头被粘住,自己的舌头也会非常难受,看到卡通人被车撞,自己也会感到剧烈的冲击。还有一次,在医科大学里,他参与一个少年的脑外科手术,他亲身体会到了大脑被手术刀切开的感觉。虽然很痛苦,但这种“感同身受”的罕见病也让他成了名医。

再给大家说一个例子,是关于大脑的。你可能听过裂脑人实验,你觉得这个实验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神经解剖学和脑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脑分成左、右两半球,左脑半球接收来自人体右侧的感觉信息,触觉、视觉等,并控制人体右侧的动作;右脑半球则接收来自人体左侧的感觉信息,并控制人体左侧的动作。人的语言功能,包括说话、书写和计算等能力是左脑半球负责的;右脑半球则具有描述空间结构,想象,知觉和临摹等能力。大脑两半球之间由大约两亿条神经纤维组成的胼胝体连接沟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正常的情况下,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胼胝体传递,左右两半球息息相通。人的每一种活动都是两半球信息交换、综合的结果。

这个胼胝体是一种大脑中重要的白质带,它的主要成分是髓磷脂(也就是脂质)。裸露在外的胼胝体呈现出白色,其中包含大约2至2.5亿个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被一层髓磷脂构成的髓鞘包覆着。它的作用,就是控制着神经元共享信息,并协调左右脑之间正常工作。需要说明的是,胼胝体这种生理构造,只有部分哺乳动物才拥有,像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都是没有的。

值得注意的是,胼胝体的发育成熟与否,和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精神疾病的发作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比如精神分裂、自闭症和阅读障碍等等。而且,胼胝体的发育是和年龄密切相关的,其中的白质只有到了成年时才会发育完善。

有一些人的胼胝体天生就发育不完整,这样的患者往往在幼儿时期就会出现痉挛、手眼协调差、轻度视觉障碍,轻度智力低下等情况,同时还有一个明显的迹象,就是幼儿很晚才能把头部抬起。目前而言,胼胝体发育不全属于先天疾病,没有办法治疗。

同时,还有另外一些患者,尤其是癫痫患者,为了阻止癫痫发作的脑电活动从一个脑半球传递到另一个半球,会采取一种特殊的办法来治疗。这种办法,就是将他们的胼胝体切除,以此来阻断两侧脑半球的通路。这就是用人为的方式,制造一位“裂脑人”。

根据我手头的一份临床报告显示,大部分病例在实施了胼胝体切除手术后,第一周都会出现无法说话、拒绝进食的状态。同时还会出现四肢乏力。肢体活动障碍甚至是瘫痪的症状,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才能恢复。

虽然初期看起来有点吓人,但是进行过手术之后,他们的癫痫症状大都减轻,很快就停止发作了,而康复出院之后,病人心理状态也没有出现什么明显变化,大都情绪稳定,生活可以自立,有些人甚至还能继续上班工作。

早在1836年,法国神经学家马克·达克斯(Marc Dax)就发现,一位大脑左半球神经损伤的病人,出现了右半身偏瘫,并丧失了语言能力。通过长期研究之后,他总结出:这种失语症可能与人脑的左半球密切相关。可惜的是,达克斯一年之后就去世了,他的研究无人知晓。

与左脑相对的,是当时对于右脑的研究却并不发达。直到近一个世纪之后,才有一些医学家发现大脑右半球损伤,会引发一侧空间识别困难,以及无法识别人脸的症状。因为对右脑的了解所知甚少,甚至在当时有着这样的主流观点:人类的左脑才是进化得更高级的,左脑有着全面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而右脑则是落后的。

这样的观点,直到一位脑神经大神的横空出世,以及他那著名的“裂脑人”实验的诞生,才终于消失在学术圈的尘埃之中。

这位大神就是著名的美国神经心理学家兼神经生物学家——罗杰·沃尔科特·斯佩里(Roger Wolcott Sperry)。

斯佩里向裂脑人左脑输入举手或屈膝的命令,结果,病人的右侧身体服从了命令,而左侧身体却不听指挥。把裂脑人的双眼蒙上以后,用手接触他身体左侧的任何部分,他都说不出被接触的部位。斯佩里将一张年轻女人照片的左半部和一张小孩照片的右半部,拼成一张照片;然后让裂脑人注视照片的中心,使这张照片的左半部正好置于裂脑人的左半视野,右半部置于他的右半视野,要他指出和说出看见了什么,结果,他左手指着青年女子的照片,嘴里却说看见了小孩的照片。 在这里,人体的左侧和右侧各行其是了,思维发生了分裂,在一个人身上好像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思想。据此,斯佩里认为,裂脑人具有两个精神,是两个人。

问题的关键在于,右半球究竟有没有自我意识?人们历来认为,自我意识是左半球的专利,而与右半球是没有的。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斯佩里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他自己、家属、著名的政治家和艺术家的照片投射到他的右脑。当他看到年轻姑娘、芭蕾舞演员的照片时,他用左手拇指朝上表示喜欢;当他看到希特勒的照片时,使用左手拇指朝下表示不喜欢;对于尼克松的照片,他迟疑片刻后左手拇指平指,表示无所谓喜欢不喜欢;而看到自己的照片时,却谦逊地将左手拇指向下。于是,斯佩里得出结论:右脑半球确实能作为一个意识系统。(有关脑与意识的问题请参见《谁说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学解读》(Michael S.Gazzaniga in Gifford Lectures))

斯佩里的裂脑人实验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加拿大达鲁思大学的普塞蒂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别罗夫教授等都赞同和支持斯佩里的观点。

通过各种裂脑人实验,斯佩里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类左右两个分离的大脑半球,都具有各自的高级认知功能,左右半球在接受测试时,都显示出了自己的感知、想象、抽象思维的功能,并且都有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记忆链,更关键的是,这些都和另一个半球的意识与经验无关。

各位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一个人的意识是多种复杂的结果,一个人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以你才会发现人是复杂的,人的思维,人的决策……都不是靠单一意识来做决定的。你看着镜子里面的自己,觉得这就是你;可是有时候,你也觉得自己对自己很陌生,你了解自己。

看过我量子力学《见微知著》的朋友,一定还记得我在书中关于电子双缝衍射实验的解释,我把观测效应解释为一种定向观测,来解释有观测的实验为什么结果和之前不同。其实很简单,状态的改变一定是有原因的,有“力”的作用或者干扰。这时候就可以认为它是人的意识或者物的意识所干扰,这种干扰对电子有很大的影响,只是这种干扰在宏观物体面前不明显。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意识”直接以一种特殊物质形态去干扰的这个系统;第二种就是意识不是一种物质形态,它作为物质的表征而干扰这个系统,就好比科里奥利力对于世界的影响,就是这个道理。

在《见微知著》中我当然没有直接说是意识干扰,因为当时我还没有那么大胆。而现在我说了,我觉得这并不是大胆,这很可能是事实。

我希望你们去思考我关于意识的定义,或者修改我关于意识的定义,拿出一个更精准的来。更能解释当前各种科学问题,也更能解决当下哲学的困境问题。很多哲学家的书,我其实都没有系统的读过,最系统去读的还是马克思。其他的尼采,海德格尔,康德,费尔巴哈等等哲学家的著作,我读过篇章,没有系统读过。但我倒似乎清楚了,无论是什么主义,存在主义也好,虚无主义也好,超人也好,唯物论也好……都不能代表今天。今天是属于我们的,我们应该根据今天的情况,发展和拓展他们的认识。但记住,他们的思考很了不起,而且他们大多数过了并不富裕的一生。

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真的很有振奋人心的力量。有人把哲学比喻为黑暗中的灯塔,有人说哲学是爱智慧。可是他们忘了,如果这个世界上没人的话,就不会有爱智慧,也不会有灯塔。那么哲学是什么呢?哲学就像月亮,就像地上的一块石头,就像浩如烟海中的一点光。

把下面这几个定义,再好好看一遍。

人的定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表征。

人的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表征。也可以表述为:意识是人的总和的表征。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意识存在的本源。

今天我还去看了电影《金刚川》,回来的路上我在想,中国人一定要爱国,因为从清末到抗美援朝结束,才换来了今天。中国人没有胆小鬼,地球人也没有胆小鬼。因为历史确实是残酷的,而地球人都活到了现在。人类的起源,意识的产生都是这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人又是那么脆弱,是意识让人变得百折不挠。然而人的意识也不是最强大的,在烈火中,人死去,意识层次降维,人就不再是原来的人了。

想象一下当年日本广岛和长崎爆炸的两枚原子弹,真的是不能想象。可能离爆炸源近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要死亡,就感觉眼前刺眼,身体一痛,然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可能千分之一秒内,他甚至会错觉以为自己睡着了或者遇到了别的什么奇异的事情了。

人的定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读起来并不觉得血腥,也不觉得伟大,更不会觉得悲伤,就好像很平常的一句话,但真的理解它,确是那么难以置信。

独立学者,作家,艺术家灵遁者哲学书籍《重构世界》第四章下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