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朵媽。每週六我都會在《朵媽三分鐘》這個欄目,爲大家解答關於娃心理方面的小問題。

大家有任何疑問,都可以留言告訴我,點贊最高的留言,我會優先寫出來哦。

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突發一些讓家長手足無措的毛病。

而在或大或小的毛病當中,我相信“偷竊”,一定是所有家長都絕不能容忍的行爲。

我家朵朵馬上就要滿七歲了,在很多人眼裏她是個很乖巧的孩子,但她其實也犯過不少錯。

所以這些年,大大小小我也罵過她很多次,不過基本上也都是點到爲止。

唯獨一件事讓我動了真火,那是在她三歲多剛上幼兒園的時候。

我有天去接她的時候,在她兜裏發現別的小朋友的東西,一個草莓形狀的小發夾。

我讓她還給別人,她卻把東西緊緊攥在手心,口齒不清地和我狡辯:“媽媽,這個就似窩的!”

我強行把髮夾拿去給了老師,讓老師還給失主,朵朵哭得倒真的像受了天大的委屈。

老師給了個臺階:“朵媽也別生氣了,哄哄朵朵吧,這個年紀的孩子哪知道什麼是‘偷’呢?”

老師的話讓我瞬間冷靜了下來,恍若如夢初醒。

最後我和朵朵道了歉,她也保證不會再去拿別的小朋友東西,來了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所以,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關於孩子”偷竊“這件事。

從心理學上來說,孩子在3-6歲出現的“偷竊”行爲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心智還不夠成熟,“你”“我”“他”的概念還不是很清晰。

在他們的思維當中,往往會認爲“只要我喜歡,那這就是我的。”

即使孩子內心能模糊地知道,拿別人的東西也許是不對的,但本能的佔有慾還是會驅使他們犯錯。

如果拿別人東西的行爲沒有得到有效的制止,甚至家長髮現後,覺得孩子這樣做沒什麼。

那孩子就會覺得這樣的事情很好玩,也不會有人來責備他們。

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真正的偷竊習慣。

有些孩子拿別人東西其實是故意的。

他們通過這樣的行爲來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表達對同學或其他人的不滿。

比如孩子們聚在一起,最常發生的就是幾個人搶同一個玩具而發生爭執。

沒有得到玩具或者被小夥伴們排擠的孩子,內心就會產生不公平的感覺。

所以就很有可能通過偷偷拿走這件東西佔爲己有,甚至是偷偷把這個東西拿去丟掉,從而發泄內心對他人的不滿。

當家長髮現孩子有了眼生的玩具和其他物品時,一定要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要“審問”和逼迫孩子。

因爲這樣只會加劇孩子的心理壓力,逼迫他說謊和無理取鬧。

我們溫和地告訴孩子如果他能及時改正,老師同學和親人以後還是會喜歡和信任他。

如果不及時糾正,將會失去這些人的關愛,也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總而言之,既要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又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和期待。

同時,父母除了讓他分清對錯,具備是非觀念外,處理結果也十分重要。

當孩子在幼兒園或其他地方偷拿了別人的東西,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積極承擔責任,主動去歸還物品。

當孩子做出自願歸還的決定,家長一定不要吝嗇一句:“你真棒!”

父母的讚許會讓孩子更加明白,偷拿東西是不對的,但是勇於認錯亡羊補牢也是值得表揚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孩子的某種行爲直接予以獎勵或懲罰,是行爲矯正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對於有多次“偷竊”行爲的孩子,父母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和孩子約定:

如果不再發生這種行爲,就可以獲得精神和物質的獎勵。

反之,當孩子在一定時期內又發生了“偷竊”行爲,父母應給予精神上的譴責以及物質和活動方面的限制,目的在於抑制“偷竊”行爲。

最後,父母也可以試着用遊戲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比如可以問孩子:“我能把你最喜歡的玩具偷走嗎?”

從而激發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感受到他人物品不見之後那種失落的情緒,來誘發孩子的內疚感,讓他意識到這種行爲是不對的。

最後,我再給各位寶媽強調一下,3到6歲的孩子,他的道德意識還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

對“偷”的概念不是很理解,主權意識也不是很清晰,所以有時候他分不清這個東西是屬於誰的。

所以發現孩子有疑似偷東西的行爲,不要給他馬上貼上“小偷”的標籤。

因爲這樣會讓他自卑很長一段時間,會產生強烈的“被遺棄感”。長此以往下去,甚至同齡人都不願意和孩子玩耍,孩子就會真的養成惡劣的品行。

孩子偷東西,乍一聽是很嚴重的問題。

但只要大人們換個角度思考,會發現孩子出現這個行爲的背後,也只是情感沒有得到滿足罷了。

你的孩子有發生過“偷竊”行爲嗎?你又是怎麼處理的呢?不妨在留言區和各位寶媽們一起討論一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