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二年(1639年),年僅27歲的吳三桂被任命爲寧遠團練總兵。

在當時,總兵是一個地區武將的最高銜,年僅27歲的總兵可以說是真正的少年得志的典型。

這時候的吳三桂還是熱血青年。

崇禎十四年(清朝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極做出戰略部署,開始包圍錦州,準備徹底將遼東地區納入清朝的版圖。

史書記載“自錦(州)城東、南、北三路,奴騎充斥,勢殊猖獗”。

當時的薊遼總督洪承疇擔心錦州城被滿洲女真軍圍困,一旦城內缺糧,便無法堅守下去。

眼下,運糧比增兵更爲錦州城所需。

負責運糧的各位將官對滿洲女真軍畏若猛虎,不敢往錦州、松山、杏山等屬於前線陣地的三座城池運送,很多人僅僅運至寧遠以西的城池就不再前進,致使寧遠西邊的各個城池儲糧猛增到幾萬石,而真正的前線錦州、松山、杏山三城只有2000石糧食,很容易斷糧。

從遼東總督到前線明軍將士都爲糧食送不到前線而發愁。

薊遼總督洪承疇與遼東巡撫丘民仰、總兵吳三桂等人再三商議,決定冒險向錦州、松山、杏山三城運糧食,要不然,不用等滿洲女真軍攻打,錦州城就因爲缺糧而不攻自破。

正好趕上那一年的春節,明軍便打算“以新年過節,出其不意”將糧食運到錦州城。

此項關係重大且艱鉅的任務就交給當時最年輕的總兵吳三桂來完成。

正月初二、初三兩天,吳三桂費盡心思蒐集了牛騾驢車3400輛,裝糧食15000石,足夠錦州城的將士喫上很長一段時間。

初六那一天,吳三桂親自督運糧食出發。

洪承疇這個計謀果然躲過了滿洲女真軍的監視,第二天中午,順順利利地到達了錦州城。錦州城軍心大定,吳三桂率人將所有糧食卸車,僅僅一天就全部卸完。

初八那一天,吳三桂又將所有空車安全地返回寧遠。

此次運米,往返“並未遇警,絕無疏失”。

到初九那一天,吳三桂再一次故技重施,滿洲女真軍才發現不對勁,這纔有所覺察,出動兩萬餘騎分爲四股追擊,企圖搶奪糧食,被沿途守護的明軍炮擊,吳三桂糧隊乘機躲入城中,滿洲女真軍一無所獲,“只能從原路北遁回營”。

吳三桂運糧大成功。

當時的吳三桂雖然年紀輕輕,但是敢於冒險督運糧食,可見其膽略遠在當時遼東衆將官之上。

當衆多將士視錦州、松山等地爲險途而畏縮不前的時候,吳三桂卻敢於承擔起責任,實心任事,一舉成功,因此受到朝廷和薊遼總督洪承疇的青睞,更是得到衆多將士的崇拜,即極大的增強了自己的威望,也獲得了朝廷和洪承疇的讚揚,爲自己以後平步青雲奠定了基礎。

因爲錦州城得到了充足的糧食給養,穩定了全城將士的軍心,堅定了全城將士守城的信心。

雖然錦州城一直被滿洲女真軍圍困,卻絲毫沒有畏懼,而這一切都與糧食給養充足有着直接且重要的關係。

自從吳三桂27歲被提升爲總兵以後,對朝廷的忠心更勝從前,勇猛也更甚從前,爲此朝廷還給了他幾句評語:“忠可炙日,每逢大敵,身先士卒,剿殺虜級獨多”。

這幾句評語,非常準確地概括了吳三桂這一段時間的功績,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讚揚他對朝廷表現出無限的忠心,誇他“忠可炙日”。

“忠”這個字在封建王朝中,對於一個武將來說是莫大的榮耀。

吳三桂從此得到了朝廷的極大信任和器重,加上吳襄也是身居高位,吳家的親屬無不富貴,這自然使得吳家宗族利益和朝廷的利益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吳三桂當然明白,只有忠於朝廷才能夠得到他追求的功名富貴。

因此,憑藉着這股年輕人的銳氣爲朝廷效力,在當時的吳三桂看來實屬天經地義。

吳三桂升任總兵官前前後後的幾年表現,都說明此時的吳三桂全力保衛大明江山而戰鬥。

就個人來說,如同中國古代歷史中記載的那些有作爲的青年人所懷有的遠大志向一樣,吳三桂也想要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年輕時候的吳三桂的思想正在蓬勃向上,在前程似錦的道路上疾馳。

直到他成爲松錦大戰中的逃將,心態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