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中國開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以中央集權、地方分權爲核心的封建帝制社會。秦王嬴政憑藉強大的戰鬥力和優秀的領導能力用了十年的時間,逐一滅掉了北方的燕國、趙國,中原的韓國、魏國,南方的楚國和東方的齊國六個國家,結束了中國春秋後期直至統一六國前長達五百多年地方諸侯割據狀態,形成了中國的大一統局面。秦王嬴政自認爲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於是稱自己爲“皇帝”。後世朝代所有帝王皆用此稱謂,而“皇帝”也成爲權力、地位的象徵,代表了皇權神聖不可侵犯,皇帝便成爲中國封建帝制最高的統治者。皇帝是一國之君,是一朝天子,是上天派下來庇護百姓的人。

所以作爲國家代表,有關皇帝的一切都要格外小心,不論是衣食住行,哪怕是掉了一根頭髮絲,也是事關重要的大事。所以有句話說“伴君如伴虎”,皇帝的開心與否,安康與否,都決定了身邊伺候的宮人們的生命。皇帝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就從最基本的飲食來說。皇帝一人一頓的飲食,就是普通百姓喫一年甚至幾年口糧的錢,這也反映出皇帝地位的尊貴(宋朝以前的朝代由於整體上食物種類的匱乏,所以皇帝喫的種類雖較普通老百姓豐富,但不及宋以後皇帝的飲食豐富)。據南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皇帝一頓餐桌上有二百多道菜,有家禽海鮮等肉製品,還有瓜果蔬菜或者蜜餞等開胃小食,羨煞衆人。

畢竟皇帝只有一個,百姓卻如星辰。據史料記載,愛民如子的清朝乾隆皇帝一人的一頓晚飯,共有二十多種菜,粗略計算,所花費的銀兩夠普通的五口之家喫一年。乾隆皇帝還是節儉清廉的好皇帝,歷史上其他昏庸無道,只知道貪圖享樂的皇帝菜的數量可想而知就更多了。說到這,人們不經疑惑,皇帝明明喫不完那麼多山珍海味,爲何要擺這麼大的排場?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方面,皇帝是九五之尊,爲了彰顯天下的一切都是自己的,的確有做很多道菜宣揚氣勢,展現威風的意圖。就像古代帝王修建陵寢,將天下的貴重物品一併與自己陪葬宣示主權是一個意思。

第二個方面,皇帝要通過“雖老矣,尚能飯否”證明自己身體康健。皇帝的位置有千萬人覬覦,如果外界傳說皇帝食慾不振,喫的不多,會讓人認爲皇帝身體不適,更甚者傳出不好的傳聞。因此,皇帝的膳食一頓就有很多種,即使喫不完,也要讓別有用心的人認爲,皇帝很能喫,身體還很好。第三個方面,不論皇帝喫了幾種菜,喫了多少,他是會賞賜給下人的。就像在電視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王公貴族在喫到好喫的飯菜時會賞賜給下人,讓下人記住自己的恩德。這也是一種拉攏下人,爲其賣命的手段。還有一個方面,就是皇帝不能暴露自己的喜好和習慣。

即皇帝喫飯時,多種菜擺在眼前,每一樣只能喫三口,多喫說明喜歡,少喫說明不喜歡,這樣就會暴露自己的飲食愛好和習慣,就會讓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皇帝飲食做手腳,產生危險。所以即使愛喫某樣菜也只能喫三口,所以只能靠種類多各樣喫三口來填飽肚子。皇帝雖然位高權重,外表光鮮亮麗,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但想想歷代皇帝哪一個不是用生命承擔這個位置,哪一個不是肩負着國家的生死存亡、黎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政事處理得當品行端正被史官記載爲明君,流芳百世。稍有差池就被冠以昏君之名載入史冊,被世人唾罵而遺臭萬年。所以,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皇帝,看待皇帝的飲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