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的滅亡,是遲早的事情,但是這一天什麼時候到來,不管是大宋一方還是南唐一方,內心都非常的焦慮。

大軍圍城,南唐唯一的希望就是大將朱令贇在戶口的10萬人馬,這個南唐最後的希望,幾乎帶着悲壯和飛蛾撲火的心情,號稱15萬大軍,衝破重重阻力,到金陵勤王。

只可惜,外圍宋軍已經佈置了重重兵力,準備打援,在皖口(今屬安徽安慶)這個地方,宋師行營步軍都指揮使劉遇,準備截斷西面援軍,徹底斷絕南唐的希望。

劉遇乃是後周郭威時期善戰的老將,朱令贇這次也來了一次火攻,想一舉衝破包圍,沒想到當火燒到劉遇大軍的時候,不料忽然變了風向,南風轉北風,大火反而向朱師燒去。

朱令贇全然沒有料到風向會變!出了天意,這或許就是實力強的人,往往運氣也好的表現吧,他無法解釋,這一場敗仗意味着南唐期盼的援軍再也不可能到達金陵城下。

劉遇生擒湖口戰將多人,斬殺無數,繳獲兵仗數以萬計,史稱“金陵獨恃此援,由是孤城愈危蹙矣”。

(01)曹彬裝病

南唐其實很早就向宋稱臣了,所有雙方一致都有溝通渠道,李煜一直覺得自己侍奉趙匡胤做得已經很好了,最後時刻他又一次派出了徐鉉前往宋朝。

徐鉉是個讓宋朝大臣非常頭疼的人,當然主要是文臣對他很頭疼,這個人學問極高,同時天下的讀書人,很多大臣在接待他的時候,動不動就被他引經據典懟的很沒面子。

不過這次趙匡胤算是給他上了一課,這次他過來,趙匡胤全城弄得都是不識字的大兵陪同,弄得徐鉉不管說多少都是對牛彈琴,最後也就索性不說了。

見到趙匡胤的時候,那是各種引經據典,振振有詞地說着南唐的無辜,這次趙匡胤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

這下徐鉉明白了,說多少都是沒用的,金陵是守不住了,臣盡力了,或許是這位老臣在心底對李煜說的最後一句話吧。

宋朝這邊定的總攻時間是十一月二十七日,儘管多從和城內溝通,但南唐就是不願意投降,注意這裏說的是南唐不投降,並不是李煜不願意投降,這個皇帝一直做得提心吊膽,此時也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的。

南唐的人很恐懼,但此時宋軍的統帥曹彬,同樣的很恐懼,以至於就在總攻的前幾天突然病倒了,急得衆將領團團轉,圍着曹彬詢問病情。

曹彬這病是前幾天的奏章造成的,作爲這次平唐主帥,他和副帥潘美共同給趙匡胤寫了一份奏章,內容很簡單“兵久無功,不殺,無以立威!”

這次平南唐,趙匡胤已經多次說過,一定要保南唐百姓平安,城破前曹彬上這個奏章實在也是沒辦法,手底下那麼多人等着立功,等着在金陵城大肆劫掠,犒勞一下自己這次南征。這種城破後的劫掠,不要說在五代是傳統了,就算是到了近代,當年曾國藩的湘軍,在攻破金陵城的時候,也是徹底劫掠了好幾天。

但趙匡胤不是一般人,他的態度很堅決,不行就是不行,史稱太祖覽之赫然震怒,在這份奏章後面批示了十二個字,子曰:

朕寧不得江南,不可輒殺人也!

這樣的帝王,史之少有,曹彬被逼得實在沒辦法,又怕一旦城破無法約束士兵,纔來了這麼一出裝病,直接說我這病要好也很容易,只要你們答應我進城之後紀律嚴明,秋毫不犯我這病就好了。

手底下的人無奈只能答應,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不然曹彬不會以裝病相威脅,打仗從古至今都是殘酷的,戰場上殺紅了眼,士兵根本就已經成了野獸,這個時候對他們嚴加約束是十分危險的,連曹彬都沒什麼把握。

公元975年,開寶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拂曉,大宋帝國宣徽南院使、檢校太傅、升州西南路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大將曹彬宣佈攻城令。

(02)第一版洪承疇

事實證明,南唐是真的不行,只用了一天金陵陷落,李煜率領大臣在宮門口投降,至於有沒有像後蜀主動投降那樣,做足了投降禮儀,這個書上沒有說,估計是沒有,畢竟這是城破後的投降,跟攻城之前的投降性質完全不一樣。

潘美先到,李煜晉見潘美,行禮。潘美下馬回禮。

曹彬後到,李煜再見曹彬,行禮。曹彬坐在馬上不動,派人對李煜說:“我介冑在身,暫不便於回禮。”

史稱與潘美比較,曹彬此舉更爲得體,這裏簡單的差別,已經明顯感覺出來二人在思想上的差別,潘美是打仗的將軍,曹彬已經跨域那道坎,成了一個統帥,腦子裏已經有了某些將領沒有的東西。

曹彬嚴令士兵沒有命令,不得進入宮內,圍着格殺勿論,李煜被帶到了船上準備眼見看管,曹兵和潘美一定要保證李煜活着到達開封。

上船的時候,只有一個小跳板,李煜嚇得哆哆嗦嗦,然後曹彬展現出了非常人性的一面,讓李煜回宮多收拾一些金銀珠寶,一旦到了開封,他們的俸祿都是一定的,李煜可能過不慣苦日子。

潘美提醒他說,據說南唐後宮堆了很多幹草,你不怕他回去自殺嗎,曹彬笑笑說,你看他上船是怕得要死的樣子,這樣的人肯定不會自殺的。

這一幕,讓我想起了洪承疇,據說被後金俘虜之後怎麼都不肯投降,一日有灰塵落到他的身上,被他輕輕彈去,此舉被看到,便斷定洪承疇肯定會投降的。

我嚴重懷疑,曹彬這麼做是是趙匡胤授意的,因爲曹彬爲了避嫌,這次南京城破之後,所有財務的分配運輸保管全部都由轉運使負責,自己只帶了一些書籍和破衣服回京。

回京後更是有趣,上了道帖子說自己是,“敕差往江南勾當公事回”,把這件事輕描淡寫,說自己只是奉旨去江南出了趟差,現在回來了。

李煜果然帶了數不清的財寶隨船北上了,船到江心李煜感慨萬千,於是做了一首詞,

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吳苑宮闈今冷落,廣陵臺殿已荒涼。雲籠遠岫愁千片,雨打歸舟淚萬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閒坐細思量。

這首詞並不十分出名,但卻很明顯寫出了李煜的擔憂,因爲他寫了一段往事,是南唐滅吳國的楊氏的往事,在這段往事裏充滿了南唐對楊氏的各種殘殺。

在某些記錄中,出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人性兇妄,李昪、李璟殘殺楊氏幼兒、逼迫楊氏亂倫,酷虐狠戾、冷漠無情,這些從後面楊氏的生存記錄來看,不全是真的,但楊氏的下場和遭遇一定很慘,卻是一定的。

李煜想到這段往事,對於自己的命運非常擔憂,但事已至此,也只能聽天由命了,至少在之前的接觸中,趙匡胤給他的印象並不壞。

(03)小周後的遭遇

野史太多,先說個基本史詩,李煜是978年死的,他還比趙匡胤晚死了兩年,就憑這一條,你都無法說趙宋對待李煜不好。

南唐一起被俘的有個叫張洎的舊臣,在宋朝做官到參知政事,也就是宰相的位置,這樣的待遇很多事可想而知,宋朝給予李煜及南唐的待遇,那絕對是不低的。

但畢竟是家破人亡,李煜也因此到達了另一種高度,他的遭遇成了他詩詞的無價素材,從此李煜超越的無數人,成了宋朝文壇的一顆巨星。

這不僅僅是在文化燦爛的宋朝能排的上號,同樣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那都是能排的上號的人物,國家不幸詩家幸,好與不好,對於李煜而言已經無法改變什麼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的確有很多愁,但符合歷史規律的是,李煜的愁越來越多,以至於幾百年之後,李煜的愁不僅花樣繁多,還填了幾分難以忍受的痛。

種種憂愁尤以宋太宗趙光義曾強幸小周後爲最,劇也是記載,李國主小周後隨後主歸朝,封鄭國夫人,例隨命婦入宮。每一入輒數日而出,必大泣罵後主,聲聞於外,多宛轉避之。

後人據此還特意畫了一幅畫,彷彿比他親眼看到的還真,《熙陵幸小周後圖》在後世廣爲流傳,細細考察這都是元朝人乾的事,後世不斷添油加醋,潤聲潤色,至到明朝話本小說發達之後,這事兒傳的比正史都盡人皆知。

宋太宗是個非常好面子的人,這樣的人容易犯錯,比如好大喜功之類,但是絕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後世的種種野史顯然都不可信。

那些流傳最廣的史實很多都不是真的,甚至有些錯的離譜,一件事能否傳播的廣泛,跟他是不是真實沒有關係,人類天生喜歡八卦,喜歡獵奇,這也就難怪會產生很多野史和傳聞了。

但有些事,對於大歷史來說無足輕重,因爲很快宋朝就要發生一件大事,這件事就是被後世稱作斧聲燭影的趙匡胤駕崩事件,這件事究竟如何,很多人一直都想弄明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