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900萬新增就業的任務已基本完成,但就業持久戰纔剛剛打響第一槍。

職場是一座圍城,裏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進不去。

困在“內卷化”裏的員工,和不斷精簡提效的企業主,如何在後疫情時代重新定位僱傭關係,突破當下的就業困境?

就業持久戰,打多久?戰什麼?

今年是一個不設經濟目標的年份。

前三季度GDP轉正爲0.7%,投資和進出口指標強勢抬升,消費水平隨着雙十一到來也明顯感到回溫。副總理在22日晚演講中表示,“實現全年經濟正增長是大概率事件”。

但今年設立了就業目標:城鎮新增就業900萬,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6%左右。

按2019年GDP每增長1%能帶動221.6萬新增,全年新增1352萬去推算,今年隱性經濟增長目標在4%左右。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前三季度就業數據,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98萬人,已經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8%。

成績單足夠亮眼,但統計局發言人坦言,當前就業形勢趨好,但壓力仍較大。因爲新增不是淨增。

今年最重要的任務是“六穩”和“六保”,就業問題排在首位,貫穿了全年經濟社會“組合拳”的規劃。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就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就業不是紙面上的文章,不能保障就業、穩定居民收入水平,促消費、拉內需都是空中樓閣。

今年有874萬應屆畢業生,比去年多出40萬,再創歷史新高;受海外疫情影響,留學生大量回國加入求職大軍。學歷貶值,教育通脹,就業內卷,千軍萬馬只爲一張門票。

就業統計口徑放開,像電競玩家、公衆號寫手、網店運營等,只要你產生資金流水,都算到了光榮的勞動者隊伍。至於收入是否穩定,是否能養活自己,如何面對物價飛昇、房價飆高,不在統計考慮範疇。

314萬人報名考研,也創歷史新高,擴招指標和報考人數增長比例不匹配,升學並不是一條坦途;2021年公務員考試剛剛結束報名,審查通過人數157.6萬人,歷史第二高,平均1個崗位61個人爭,最火的崗位超過了2700:1。

就業不能只看數量,也要看結構,看質量。

疫情把中國就業壓力推向極化。背後是人口結構、產業結構、勞動力結構、收入分配、城鎮化、房住不炒等更深層的問題。

老齡化跨過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下降;雙循環要優化升級產業結構,保護企業主體,提升就業帶動力;用腳投票,城市區域間的就業壓力天差地別;收入增長邊際遞減瓶頸,內卷化下“越努力越不幸”的魔咒……

新增任務完成,只是就業持久戰打響的第一槍。

圍城內外,相向而行

職場是一座圍城。找工作的人,和招人的企業主,在圍城內外望着彼此的方向。

中小微企業作爲中國最大的市場主體、吸納就業主體,只有把中小微穩住,纔算保住了中國就業。衝擊最大的一季度後,全國約50萬家中小企業倒閉,主要在服務業,是吸納就業較強的部分。

不同體量的企業面對疫情衝擊,體感溫度是不同的,抗壓能力更是不同。

據智聯招聘數據,疫情期間74.2%的私營企業和民營企業線下業務受到衝擊。生意經多難念,他們最清楚。很多挺過了疫情的公司,卻沒能熬過復工返工的漫長週期,什麼原因?根據智聯招聘數據,截至9月17日仍然有9%的員工未完全返崗。

人力資源應該是企業最基礎的生產力,員工的創造力是企業寶貴的財富。可是一旦企業面臨重大風險的時候,員工往往最先被犧牲。

可以理解,站在企業角度,不得不甩開一切包袱,用最高效、最精簡的方式自我切割。有實力的企業可以通過數字化改造、線上辦公等手段維持下去,但殘酷的是,大部分企業都在“控制”人力成本。

超50%受訪企業表示,他們必須通過裁員、降薪來管理過於冗餘的人力資源。

整個大環境都在爲生存而戰,靠壓低價格搶奪客單,不控制成本是找死,被裁減的人在等死,一茬又一茬的打工人在職場的圍城內外輪迴。

企業主和打工人,都陷在各自的困境裏。如何突破現在的失業問題、內卷化環境,立場不同答案也不同,這是當下僱傭關係雙方需要找到最優解的地方。

優質人才永遠都是稀缺資源。打工人只有把自己變成硬通貨,才能在圍城內外自由流動,尋找合適的位置。

職場人,困在內卷裏

今年最火的詞語是內卷化,已經是“萬物皆可內卷”

每到經濟下行時,職場的內卷化競爭就會空前加強。內卷化的概念進入中國後,已偏離了發明者的本意,更多和零和博弈、存量競爭等同起來。

當蛋糕沒有變得更大,甚至在縮小時,你不拼命,業務就會被對手搶走,分到的蛋糕只會越來越小。企業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衍生出了狼性精神、996福報論、35歲中年危機……

僱傭關係被畸形的生存難題壓變形了。焦慮感從領導到經理到職工層層傳導,甚至出現了超負荷用工、職場PUA等亂象。

職場人不得不參與這場註定會輸的遊戲,在剝削與自我剝削中,困在內卷中。

今年大多企業主在招聘時會發現工作經驗豐富(10年以上)的求職者相比以往更多,根據智聯招聘今年發佈的《2020僱傭關係趨勢報告》顯示,這部分求職者今年同比增長了18.5%。

也就是說,很大一批剛剛步入中年,正值事業巔峯狀態的人,或是正在被職場淘汰出局,或是對自己的位置空間感到不滿足,尋找新的出路。

經濟大環境的不明朗,和職業前景的黯淡,最能打磨人的棱角,讓人偏向於“求一個安穩”。跳槽的人減少了,能端好現在的飯碗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求穩心態並不會減輕失業焦慮,對未來的迷茫和恐懼藏得再深,也會在職場中發酵。

在這種處處埋着地雷的僱傭關係下,領導覺得員工執行效率低,員工覺得領導意見脫離實際。

但是打工人無法改變大環境,只能夠改變自己:要麼深入學習,提升專業能力;要麼成爲斜槓青年,開拓第二職業。

靈活就業看起來太美好了,做一個自由撰稿人、旅遊博主、帶貨主播,如果既能養活自己,還能做喜歡的事情,還能出名,這樣的美差誰不想呢?

但成功的只屬於小部分人,光鮮之下是超乎常人想象的付出。李佳琦和薇婭的成功豎起了一面旗幟,但是能成爲升旗手的都是金字塔尖,大部分盲目入局的“靈活就業者”都只是被風口颳走的路人甲。

絕大多數靈活就業者在選擇自由的同時,也選擇了一個不穩定的未來。

圍城裏的打工人也不是傻瓜,看着靈活就業很心動,但還是咬咬牙選擇了求安穩。

在問到打工人們,“如果依靠靈活就業,就能有足夠多的收益,你還會做現在的工作嗎?”有66.5%的人說,肯定不會。但是問到是否要選擇靈活就業時,70%的人還是選擇了觀望。

你在這場博弈中,處在什麼位置?你的職場僱傭關係,能讓你發揮最大價值嗎?

向內求解,萬物生長

心思浮動的打工人和生存焦慮的企業主,好像已在內卷化中風雨飄搖。雙方只能在現實的骨感中不斷磨合,尋找對彼此來說最舒服、最有效率的位置,找到破局之路。

企業要致富,得讓打工人站起來;打工人要實現價值,得勤修內功。

“以僱員爲中心”的新僱主經濟,必須在艱苦環境中磨合出新關係,並且成爲一種可複製、可廣泛應用的模型。

在智聯招聘今年的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評選項目中,報名企業數量創新高,達到58658家。僱主品牌建設成了企業生存困境中的新抓手,報名參與的企業們無非是想求得真經,渡過難關。

那些成功化危爲機的企業,在2020黑天鵝之年都做對了什麼?

企業與員工最完美的關係,是相互成就。新僱主經濟的核心,是共生,是一起成長。員工要獲得成長、創造價值,企業能最大激發員工動力,直面效率提升的難題。

職場人的焦慮的本質是“自我價值實現”與“失業困境”的內心對抗。員工更想獲得學習培訓、技能提升和突破崗位限制的資源。

不確定環境中,企業與個體都致力於向內求索修煉定力。

“我想被看見”的衝動,和日復一日的意難平,員工只能向內求解,靠自我驅動來緩衝。超過60%的受訪打工人表示,今年已經在加強專業學習,拓寬自己的道路。多讀幾本書,報名上培訓課,學習更多電腦編程……

而企業也在嘗試打破固有的自上而下的機制,讓組織運轉更沒有障礙,創造一個更有安全感、信賴感的工作環境,讓員工感受到激勵,感受到價值實現。通過向內求索打造核心競爭力,實現共同進化。

在人力資源上管理更好的企業,更願意嘗試新的動作和嘗試,在僱傭模式上,也變得更加務實且柔韌:保留核心的精英團隊,將外部工作轉嫁給更靈活的用工形式,兼職、臨時工、實習生等。對數字化、智能化工具的應用更迅速和廣泛,鼓勵員工遠程辦公,引進人工智能工具來激活組織效率。

外部條件帶來的應激反應讓企業和個人都快速動起來適應變化,但這次的挑戰可能並非短期的意外。無論企業還是打工人,隨着外部不確定性的頻發,都需要做好長期應戰準備。

所有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問題。怎麼拆掉職場圍城的牆,集結內外部的力量攻堅至暗時刻,或許有一些“過來人”已經掌握了方法。

11.27日-11.29日,智聯招聘將於無錫舉辦2020中國年度最佳僱主頒獎盛典暨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屆時,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2020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評委會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如是金融研究院長、全國工商聯智庫委員管清友,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等頂級智囊和商業實踐者將講述宏觀經濟與市場環境不斷變化下,中國面臨的挑戰與新生。

更有耀客傳媒製片人張萌,安踏集團CHO熊凌, 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高級副總裁、華星學院院長吳嵐,通力電梯大中華區人力資源副總裁陳亮,颯拉商業(上海)有限公司大中華區人力資源副總裁鄭麗麗等企業管理者講述,在2020黑天鵝之年,中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面臨的生死考驗,以及企業如何鍛鍊內功,化危爲機。

及時掌握僱傭關係趨勢和管理方法論,可能不會幫你立即擺脫困境,但或許可以汲取組織變革和創新的靈感和頓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