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經濟的發展,我國的餐飲行業也爆發出前所未有的激情,尤其是我國的各種小喫是非常多的,菜系也是非常的多,所以在很多時候走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琳琅滿目的飯館,散發出的飯香也讓人不禁停下腳步。

而我國又是美食非常多的國家,隨着時代的發展,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很多人希望過着嚮往的生活,到哪到能喫到各種美食,但是很多人仍舊一年到頭的到處忙碌就是爲了解決自己的衣食住行,雖然如今的飯館到處都是,但是也不是很多人隨隨便便就喫得起的。

老人們經常對於如今的孩子說,這一代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因爲他們什麼美食都能喫到,在他們那一代,喫飯都是困難,主要還是因爲“窮”。

在我國70年代的時候,很多人不像現在的人出門都要追求“喫喝玩樂”,但是在那個時代,很多人日子都是緊巴巴地過着,在“喫喝玩樂”這四個字中,能把喫、喝這兩字照顧好就已經是非常好的人家了,很多家庭喫喝都是問題。

當時的大街上根本不流行餐館,很多城市基本沒有這樣的店面,在70年代這個時候,很多城市的物資是非常短缺的,我國的基礎建設那時候纔是剛剛開始,很多地方的物資都是“憑票供應”的,根本沒有說這個地方有多少個飯店、餐館讓人去下館子去,因爲很多人對於飯店都是非常抗拒的。

那時候的飯館主要還是國營飯店,很多要去“下館子”的人還是一些見識多的家庭或者是很多體制內的人員纔去的,因爲這些人員都是比較富裕的家庭,畢竟當時的餐館對於很多人來說,根本消費不起,而且很多地方的糧食還是精心管控的,不像如今的很多飯店都是敞開了供應。

要知道,我國是在70年代的時候開始進行建設的,很多地方都是非常貧困的,那時候的人們對於糧食可謂是要求非常多,而且很多地方都是要糧票纔行,直到1986年廢除以後纔是用人民幣交易,不像現在很多人都愛下館子,那時候的“下館子”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按照在70年代的工資來說,很多人月工資也就10幾元或者20多元左右,但是下一次館子可能要花這麼多錢,有多少人會拿自己一個月賺的工資去下館子嗎?是非常燒的,很多人根本沒那麼多錢,只有“大戶人家”纔會多多少少的去下館子喫飯。

很多人對於70年代可以下館子的人認爲是非常有面子,能去這些地方喫飯的應該都算是非常土豪的人羣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那個時候去餐館喫飯是非常麻煩的,首先你要把錢都換成糧票,然後你才能飯館喫飯,並且你還要想好喫什麼,否則很多飯館根本不會理你,只會先去優先其他客人,因爲人家根本不害怕沒生意可做。

而且,那個時候很多飯店的服務員也是非常有牌面的,因爲當時很多飯店都是國營飯店,在國營飯店上班那可是非常有面子的,因爲去那個地方上班和喫飯的都不是一般的人,並且很多國營飯店的工資都是按照國家標準領取的,也是非常多的。

並且,如果你在飯店喫飯,要求太多還會讓服務員不滿,並且點餐也是不能浪費的,否則在飯店會被罰款。

而且,當時的公共交通也不發達,很多地方的菜品是很難運到的,很多當地的飯館提供的食物也就是幾乎大同小異都是差不多的,基本上也就是:白菜、雞蛋、豬肉、腐乳等等,有的地方還有螃蟹等。

雖然,在70年代沒有所謂的“顧客是上帝”這一說,但是在當時很多飯店也是非常實惠的,因爲給的食物真的是不會缺斤少兩並且給得還多,也沒有所謂的“地溝油”、“轉基因食品”、“合成肉”之類的存在,並且很多雞肉、魚肉、豬肉都是天然養殖的,不像現在都是各種飼料。

如今的很多飯店,要麼是食物不過關,要麼是衛生不過關,經常出現什麼外賣出現各種不合格的食物,雖然時代已經在不斷地發展,但是很多靠着飯店賺錢的人已經慢慢的損失了“良知”,只是爲了利益而存在,不將顧客的身體健康當成是正確的。

就如今很多人寧願在家做飯也不樂意去飯館的原因也是如此,很多飯店根本不怕顧客當成是顧客。70年代的人下館子和如今的人下館子最大的區別也在此。

所以,網友們下館子的次數多呢?還是自己做飯的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