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的奴隸制時代,隨着周武王滅商成功而宣告基本結束。歷史進入了封建社會的初期階段,這一時期從西周、春秋到戰國經歷了700多年的時間,社會組織細分程度進入新的一頁,西周時期的"封諸侯、建藩衛“的政治制度,直接影響歷史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

周族的興起與周朝的建立

原始周族是居住在今陝西渭水中游以北的一個歷史悠久的部落,在時間上,周族大約與夏、商兩族幾乎同時期。可以說是歷史絕對的夠長的,在《史記.周本紀》中記載:有邰氏之女名姜原,在野外踩了巨人的腳印,就生了一個男孩,名棄。姜原時,周族尚處於母系氏族時期,所以她是周族的始祖母。到了棄時,已經過渡到了父系氏族時期,所以棄是周族的始祖。這個傳說正反映了周族的這一過渡時期。

周族發展到了文王時期,這個時期的周族尚臣服於商,接受商的封號。但由於勢力日益強大,和商經常發生矛盾。文王自羑里被囚又被放回後,決心發展周的勢力,以對抗商。他一邊修治內政,一邊征伐附近的方國、後又徵黎國、滅崇等。文王滅崇後將國都自岐下遷於崇的故地,名爲豐,也稱豐邑。

文王死後他的兒子武王發繼位,發遷都於鎬。這時商紂王正對東夷用兵,損耗很大,國內矛盾尖銳。這種形勢下,周武王聯合了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族或方國,親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牧野一戰,紂王大敗。西周王朝在紂王死後隨之建立。

封諸侯、建藩衛

西周的政治制度基本形式是"封諸侯、建藩衛”也叫做“分土封侯”制。這種制度是以宗法制度爲基礎創建的。是以嫡長子繼承製爲基本特點的權力分配製度。周王是天下的大宗,其嫡長子爲宗子,是王位的繼承者;庶子爲小宗,封諸侯。諸侯、卿大夫、士爲本支的大宗,其嫡長子爲職位的繼承者;庶子再爲小宗再分封。周王自謂天之元子,受天之命君臨人間,所以稱爲“天子”。

周王是最高統治者,既是中央機構的首領,又是諸侯的共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周朝在中央設置了六官,即: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冢宰就是宰相,統帥百官,輔佐天子;司徒官土地和戶籍;宗伯官王族事務;司馬官軍事;司寇官刑法;司空官公共工程;

周王擁有三支軍隊,一爲虎賁,是王室的御林軍。二是週六師,是周軍的主力,由周人組成,駐在京師所在地。第三支是殷八師,由商的遺民組成,由周人任將領,主要駐東方,也是爲了征伐之用。

周的地方“分土封侯”制度

周天子把國都附近的地區劃爲王的京畿重地,由王室直接統轄。以外的地區分封給許多諸侯,各自建立自己的邦國。諸侯此時有三種類型:一爲周王的同姓親屬,二是功臣,三爲古帝王之後,實際上是一些較強大的部落或方國的首領。

諸侯在封區內也實行分封制度,將大部分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卿大夫、作爲領地。然後卿大夫又把土地封給士,由士直接統治勞動人民。層層分封形成了寶塔式的統治,這種統治方式對於維護以周王爲首的領主貴族統治還是很有效果的,對控制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也是很有用的。

周朝分封的主要封國

魯國:是周公旦長子伯禽的封國,建都曲阜(今山東曲阜)。

齊國:是佐武王滅商的功臣呂尚(姜太公)的封國,建都營丘(今山東昌樂)。

衛國:是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國,建都朝歌,主要統治商的遺民。

晉國:是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國,建都於唐(今山西翼城),這裏原是夏人的居住地之一,戎人也很多。

燕國:是周的同姓召公奭的封國,建都於薊。對周來說這裏是東北的邊防地區。

宋國:是紂王之兄微子啓的封國,建都商丘,周王利用他統治部分商民。這些諸侯國在初封時,與周王室的關係較多,也很密切,西周還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由於當時的社會經濟落後,交通不便,諸侯與王室之間相距太遠,彼此的政治、經濟聯繫得很少,所以形成了日後諸侯割據的狀態。

後話:

春秋、戰國的原始雛形就此形成,此後的數百年間羣雄逐鹿,中原大地狼煙四起。華夏文明也進入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