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它自從東漢後期誕生後,在我國民間及士大夫之間流傳並逐漸繁衍壯大。

在道教發展的過程中,道教根據我國的遠古神話創造了諸多的神靈,並在漫長的歷史發展變化過程中逐漸形成道教尊奉的最高神,即我們熟知的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東漢順帝年間(公元125年—144年),道教祖天師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今四川大邑境內)創立了五斗米道(亦稱正一道、天師道)。

張道陵尊老子爲道祖,奉老子的著作《道德經》爲最高經典,並親自編寫《老子想爾注》,以“道”爲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並論,宣稱即“道”是“一”,“一散爲氣,聚形爲太上老君”。

爲招攬入道者,五斗米道還尊奉天、地、水三官神,信道者有病須“叩頭思過”,向三官神禱告請罪,道教的“祭酒”(道教區域負責人)即可與神靈溝通爲病人治病。

魏晉時期,道教各派都假託神靈的名義撰造經書,這時所尊奉的神仙顯得十分混亂。

東晉的道教理論家葛洪(283—363年)並不以老子爲尊,他結合了荊楚地區有關盤古開天闢地的遠古神話,推出了一位將天地萬物始祖與道教始祖合二爲一的尊神——元始天王。

葛洪在《枕中書》這樣記載:“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乎其中……後二儀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又經數劫,與太元玉女通氣結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後庖羲,神農皆苗裔也。”

此時,還是隻有“元始天王”的稱呼,葛洪還把遠古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等人也都納入了這一道教創世的神話之中。

北朝時期北方道教的代表人物寇謙之(365—448年)改革舊天師道,打出“太上老君”的旗號,老子作爲道教教主,被尊爲太上老君。《魏書·釋老志》就說,道教出於老子,老子先天地而生,之後纔有世界萬物的形成。老子既是上天諸帝的宗主,也是各路神仙的領袖。

南朝梁朝的道教大師陶弘景(456—536年)針對秦漢以來神仙龐雜無序狀況的現象進行了整合,撰寫出一部道教神仙排位書——《真靈位業圖》。

在這部著作中,陶弘景把“元始天王”排在了第一階玉清境的最高位,並改以“元始天尊”之名,從而正式確立了元始天尊在茅山上清派乃至整個道教體系中的獨尊地位。

《真靈位業圖》第二階上清境的主神爲“上清靈寶天尊”,第三階太極境的主神是“太極金闕帝君”,第四階太清境的主神爲“太清太上老君”。

由於道教有“老子一氣化三清”的說法,因而《真靈位業圖》中的“三清”神名逐漸發展並廣爲人知。

到了唐代,由於李姓皇帝尊奉老子李耳爲自家祖宗,道教因老子而更加興盛,於是,“三清”之神遂成爲道教的最高神。

到了宋代,多位皇帝崇道,玉皇大帝又成爲特別尊奉的神靈,玉皇大帝本來是屬於三清之下的四位天帝(又稱四御)之一,以“玉皇道君”、“高上玉帝”之名排在玉清三元宮右第十一和第十九的位置。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尊玉皇上帝聖號爲“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號爲“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

因此,自從宋代開始,玉皇大帝成爲民間所推崇的“天上的皇帝”,認爲他在天上的世界上統治着萬神。在明代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即描寫玉皇大帝是天上的萬神之首,就連太上老君都要聽他的。

明清時期,由於兩朝皇帝沒有特別崇道的,道教也沒有出現特別傑出的人物,因而,道教基本上是延續了唐宋時期的神仙。只不過,在民間又廣泛地流行着尊奉專職的神靈,比如:城隍神、土地神、竈王神、藥神、財神、媽祖等。

需要說明的是,在明清兩朝,最流行的神靈,是佛教的觀音菩薩,道教的“八仙”之一呂洞賓及“武財神”關公,他們的廟宇宮觀遍及中國大地,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本文參考自:《中國的道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