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裏面最缺乏人才的就和蜀漢了。當諸葛亮病危之際,尚書李福問諸葛亮:丞相百年之後,何人可繼之,諸葛亮道:蔣公延可繼之,李福道:蔣琬之後呢,諸葛亮道:費文偉可繼之,李福道:費禕之後呢?諸葛亮也就不說話了,可見,諸葛亮也知道後面沒人了。而實際上,姜維的職務始終沒有達到蔣公延和費文偉的地步,更談不是諸葛亮接班人。而自詡爲諸葛亮接班人的是自以爲是。諸葛亮沒有把他們當接班人。

對於姜維,諸葛亮的評價是: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諸葛亮的意思很明白,姜維可以掌軍,但由於屬於降將,根基太淺。來到蜀漢陣營時間太短,根基太淺。適宜當管控政治方面,不能服衆,而絕不是《三國演義》演義的那樣裏直接順位接班。而諸葛亮死後,蔣琬爲大將軍,費禕爲大司馬。即便是在費禕被刺殺以後,姜維繼任擔任大將軍,但陳祗爲鎮軍大將軍與姜維相互制衡。姜維始終沒有進入蜀漢核心階層,但姜維始終以諸葛亮接班人自詡倒是不假。

而頭一個自詡爲諸葛亮接班人的就是魏延 。而諸葛亮死的時候蔣琬、費禕、楊儀纔是重心,而欽定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魏延自然不服,一個長史(文官)如何統帥三軍,魏延至少自認爲在蜀漢他是僅次於諸葛亮的人,是諸葛亮之下,萬人之上,自己無論是從地位,能力各個方面都是諸葛亮的當然繼承人,取諸葛亮之位而代之是必然的選擇。但諸葛亮在死後,在任何一個方面都沒有看好他,何況魏延爲人自傲,滿朝文武沒有看上魏延的,有點刺頭的意思,向來死看不上楊儀,掐半拉眼角都瞧不上楊儀,而且魏延始始至終相信自己攻擊楊儀的政治正確。既然諸葛亮不給,那就強行奪權必。結果卻是身首異處。而魏延的職務是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都亭侯,假節。魏延沒有造反,他的死屬於政治幼稚。歸根結底,魏延只是因爲看楊儀不爽。

楊儀是第二自詡爲諸葛亮接班人的,他比魏延政治更幼稚。魏延那就句話說得不錯,一個小小長史(文官)如何調動三軍。楊儀不過是奉命帶領部隊後撤,而不是統帥三軍。諸葛亮死後,一定程度上是楊儀“逼反”魏延。待魏延死後,楊儀見自己的官職沒有升遷,不由得抱怨,我一要帶三軍投靠北魏如何?楊儀自以年宦在琬前,雖同爲參軍、長史,己常征伐勤苦,更處琬下,殊怨望,謂費禕曰:“公亡際,【吾當舉衆降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耶!”(當時楊儀是中軍師,費禕低於楊儀是後軍師)這簡直是作死,不是政治幼稚,而是沒有政治頭腦。如果說魏延是個性矜高,看不起人,那楊儀就是個性狹隘,容不得人。但楊儀能夠讓諸葛亮長期引爲相府主要的屬官,才幹也不可謂不出衆。錯就錯在管不住自己的嘴,楊儀的性格缺失,野心導致其敗亡。四個字,咎由自取。

蔣琬和費禕是諸葛亮公然的接班人。而二人也沒有辜負諸葛亮的囑託。蔣琬是諸葛武侯精心朋培養的接班人、一手提拔的嫡系。他是諸葛亮法定第一接班人。諸葛亮死後,蔣琬爲尚書令。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費禕最初爲後軍師,蔣琬死爲尚書令,官至大將軍,封成鄉侯。《三國志》著者陳壽評道:“蔣琬方整有威重,費禕寬濟而博愛,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是以邊境無虞,邦家和一,然猶未盡治小之宜,居靜之理也。”

可以說,蜀漢之所以政治穩定,和蔣琬和費禕的能力分不開的。而二人死後。就和諸葛亮不講話一樣,蜀漢就難以維繫了。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