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0月31日是2021年研究生报考的截止时间,来自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全盲女孩吴潇报考陕师大研究生遭拒一事引发关注。记者从学校获悉,吴潇目前已经成功报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11月1日《新华日报》)

教育分层直接影响着社会流动,全盲女生也有“更上一层楼”的利益诉求。然而,由于“不具备条件提供便利”,全盲女孩没有得到应有的“弱势补偿”;幸运的是,另一所高校给了吴潇实现梦想的机会。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于网络

应该承认,全盲女孩报考研究生遭拒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心理学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内容就是观察,全盲女孩在这方面确实存在着困难和障碍。按照高校招生的相关规定,心理学专业属于视力障碍的考生不宜就读的专业。学校出于对考生负责的原则拒绝全盲女孩报考,也并非麻木和冷漠,而是有着一定的“我是为了你好”的同情与善良。只不过,先入为主地认为残疾学生不适合干什么,通过限制、排斥他们的权利来进行过度保护;这种自说自话的“保护性平等”,变相剥夺了残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与普通考生相比,全盲女孩的求学之路更加艰辛和悲苦一些;可是,她并没有被苦难所击倒,而是在“不认命”中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全盲女孩考研”并非没有成功的先例,北京某著名高校的心理学专业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都同意吴潇报考,说明全盲学生求学之路除了客观上的制约,还面临着一些观念上的壁垒和人为的藩篱。

接纳全盲考生,会给高校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不论是出盲文试卷,还是为全盲学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生活上的便利,“条件不具备”并非拒绝全盲考生报考的理由。没有条件就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有困难就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教育观念的局限和价值排序的错位,让这所高校将全盲女孩简单、生硬地拒之门外。实际上,通过努力和坚持,吴潇完全可以一个人没有障碍地去学习和生活。

打破出路单一化、人生定型化的全盲学生“只能学按摩”,关键在于点燃教育这盏希望之灯,让全盲学生拥有更多社会流动的机会,让他们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全盲女孩考研被拒”犹如一面镜子,说明残疾学生在求学深造上依然面临着制度短板和保障难题。

伴随着社会变迁,越来越多的“吴潇”渴望像健康人群一样,能够有机会去拨亮“希望之灯”。与残疾学生对求学强烈而迫切的利益诉求相比,一些高校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愿意“为4名听障学生花50万”的高校还是太少了。如果高校都能多一些换位思考、体谅和成人之美,残疾学生的求学之路会更加顺畅、更有品质。

正视和善待特殊群体,满足他们对“人生出彩”的渴求,彰显了高校的格调与温度。残疾学生同样可以拥有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不走寻常路”。当残疾学生历经磨难都不轻言放弃时,我们不仅不能拖他们的后腿,还要助力他们向前奔跑。

(杨朝清)

来源:东方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