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覺得,自己“在最合適的時間來到了最合適的地方”。

陽光勉強射進三米深的水底,上海中車艾森迪海洋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安德魯·斯塔福斯(Andrew Starforth)緊盯着監視器上履帶小車的行進軌跡。在暗光淺水環境,這臺“水龍號”淺水挖溝機自主識別路線,邊前進邊掘土。斯塔福斯滿意地點頭——“水龍號”順利完成出廠測試,並驗證了所有功能。確保一切準備就緒後,下一步就能進行海試。

淺水挖溝機能做什麼?斯塔福斯介紹,它主要用於海上風電場電纜鋪設。這是一個國家急需、前景廣闊但國內技術薄弱的領域。“水龍號”的問世,對於填補國內技術空白有着重要的意義。

研發製造這類產品,推動深海裝備技術引進和國產化工作,填補中國在深海工程裝備領域的產業空白,加快海洋高端裝備產業化、國際化進程,正是中車艾森迪公司成立的初衷。2015年4月15日,中國中車收購了全球深海機器人第二大供應商英國SMD公司,並於兩年後在臨港成立了中車艾森迪。新公司缺少一位在製造業領域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在中英兩國都工作過多年的斯塔福斯無疑是最佳人選。他不僅要帶領國內研發團隊,還要承擔中英團隊之間的協調溝通工作,幫助中國和英國同步開展技術研發,以實現中英優勢互補。

“‘水龍號’專爲中國市場研發,也是首次由中國團隊獨立設計交付。”斯塔福斯言語間藏不住對這支隊伍的欣賞。公司成立3年,建成了大型重裝工廠,並建立了用於生產測試和人員培訓的電氣、液壓潔淨裝配室和深海機器人虛擬現實模擬仿真操作平臺,能爲客戶提供定製化“水下作業場景模擬”服務。員工也從最初的26人發展到近60人,其中半數曾在英國參與深海工程裝備項目開發——這是一支技術過硬、眼界寬廣的深海裝備技術研發和製造服務團隊。“我喜歡中國人的做事方式。同樣的事情,英國團隊要花一週解決,中國團隊則只用兩三天。”

在轉變爲管理者角色前,斯塔福斯是一名熱衷於擺弄各式機械設備的一線工程師。他告訴記者,自己享受“把手弄髒”的感覺。因此,斯塔福斯能從工程師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管理團隊。在他的帶領下,中車艾森迪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績:斬獲南方電網“海底電纜巡檢機器人”首個訂單,拓展深海機器人在國內電力行業領域的應用;承擔深海多金屬結核採礦試驗工程和智能水下推土裝備研製兩個國家重大專項。中車艾森迪還成爲“海工聯盟”理事單位及“水下技術組”副組長單位。去年9月,中車艾森迪與英國艾森迪合作推出了工作級電驅動水下機器人QUANTUM/EV。它可以下到6000米深的海底,整機功率高達400千瓦,是目前世界範圍內下潛最深、功率最大的作業級電動機器人。

企業難免有人員流動,但斯塔福斯還是希望與這支隊伍長期合作。去年8月,他在辦公室接到一通電話,邀請他以“海外高層次人才”的身份參加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新聞通氣會。通氣會前,斯塔福斯瞭解到了臨港的發展目標:“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他敏銳地意識到,無論對公司還是他個人,這都是一個巨大的好消息。

果不其然,臨港新片區的產業、人才政策很快出臺,斯塔福斯的“小願望”正一步步成真。在新片區“7+5+4”高新產業規劃中,中車艾森迪屬於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可以申請多項扶持資金。此外,通過直接落戶、居住證“7轉5”“7轉3”等政策,許多員工解決了落戶需求。“越來越多的同事帶着家人定居臨港,我們的人才隊伍越來越穩固。”斯塔福斯說。

斯塔福斯自己也充分感受到了在臨港新片區從業的便利。去年10月,他拿到有效期5年的居留許可;今年9月,經臨港管委會推薦,他又申請了在華永久居留。斯塔福斯被告知,材料沒問題的話,只要3個月,他就能拿到夢寐以求的中國“綠卡”。有了政策支持,越來越多海外高層次人才湧入臨港新片區。斯塔福斯說,去滴水湖邊的超市、咖啡店隨便兜一圈,他能碰到好幾個外國面孔。有一回他還碰上了英國老鄉,倆人聊了好一會兒。

斯塔福斯切切實實感覺到,這裏不再只是當年那個工業開發區。商業綜合體、圖書館、劇院等接連投入建設,生活變得更加豐富。斯塔福斯現在經常帶着妻女逛逛新開的城市公園,或是去海昌海洋公園玩上半天、到滴水湖上開帆船……有時,他還會帶上公司員工一起,到滴水湖畔組織團建。

“臨港越來越像一座功能完整的城市,越來越親切。”斯塔福斯說,“同事們也都很喜歡這裏,願意留在臨港。”他覺得,自己“在最合適的時間來到了最合適的地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