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古代文學史上的代表作品,作爲古代文學作品的巔峯代表,三國演義已經成爲了四大名著之一。更是成爲了人人必讀的經典作品。不可否認的是,三國演義的出現,讓人們在茶餘飯後有了一個談資。三國的歷史裏,我們對諸葛亮的《隆中對》都十分熟悉。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對諸葛亮更爲讚賞。

歷史上的諸葛亮更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能夠建立蜀漢,與諸葛亮有很大的關聯,志在天下的劉備,得到了諸葛亮,無疑是如虎添翼。三國時期,除了劉備之外,孫權也是志在天下。孫權手中的謀士同樣不在少數,魯肅就是其中之一。在孫權陣營中,魯肅也提出了與隆中對類似的策略。

《三國志魯肅傳》記載,當年周瑜將魯肅推薦給孫權,孫權和魯肅相談甚歡。史書中關於魯肅和孫權的記載是這樣的“(孫權)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爲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爲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爲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魯肅給孫權制定了征戰天下的計劃,只不過後來的孫權沒有實施。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則迅速南下,奪取了江南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並且依靠四郡的資源,迅速壯大了自己的實力。這時的劉備集團不是當初的弱小勢力,已經發展成爲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

這時候的劉備,對孫權來說也是一種威脅。孫劉兩家之間就又產生了新的問題。那就是東吳如何處理盤踞在自己的腹地的劉備集團。周瑜等人的建議是,收服劉備,爲己所用。經過魯肅的中間努力,雙方採用了一個比較明智的解決方案--“借荊州”。借荊州,是孫權心裏的一個刺。借荊州,實質上只是借了南郡一個郡。

可是這個郡是東吳最重要的戰略地位。這個南郡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導致了多年以後,孫權依然因爲借荊州這件事對魯肅耿耿於懷。劉備按照《隆中對》的方案,需要一個出兵宛洛的戰役出發地,於是向孫權提出借荊州的要求。魯肅居間調停,孫權答應了劉備的要求。因此,孫權對魯肅一直“記恨”。

當時的情況下,東吳雖然全據長江,但是劉備被包圍在腹心之中。東吳站在第一線,抵抗着曹魏的全部壓力。劉備在東吳的身後,一直悄悄地發展自己。孫權在和劉備虛與委蛇的同時,也在淮南對曹軍進行了多次交鋒,各有勝負。但是,南郡一直是孫權的一塊心病。南郡不回到自己的手中,孫權睡不安席。

孫權遇到的機會就是關羽的襄樊之戰。在當時來說,孫權完全有能力除掉關羽,奪回荊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伐襄樊,水淹七軍,活捉于禁,斬殺龐德。緊接着,東吳和曹操勾結。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成功。關羽走投無路,大軍潰散,敗走麥城,被東吳擒殺。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東吳終於達到了“全據長江”的戰略目標。但是,就最後的東吳的形勢來看,戰略態勢沒有得到多少改善,甚至還有惡化的趨勢。當關羽和曹魏陷入對峙狀態的時候,東吳要採取援助的姿態,並給予關羽糧草甚至兵力的援助,讓關羽和曹魏拼得兩敗俱傷。

這樣做,纔是當時孫權正確的做法。如果關羽能夠拿下襄陽樊城,給曹軍嚴重打擊,而自己也損失慘重的時候,這個時候背盟襲擊是最好的時機。孫權的決策錯誤,導致了。如果關羽拿不下襄樊,但是和曹軍拼得兩敗俱傷,被迫撤軍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是襲取荊州的時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