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探究】

1、近代物質生活和習俗發生了哪些演變?原因是什麼?

物質生活方面: 

①環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礎設施發生變化;

②服飾——斷髮易服;

③飲食——西式餐飲出現並逐步爲老百姓接受;

④居住——西式住宅不斷增加

社會風俗方面:

① 婦女解放——廢止纏足、倡導婚姻自由

② 婚喪禮儀——由鋪張繁瑣愚昧改爲簡約文明

③ 社交禮儀——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級界限鮮明的跪拜禮,“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貴賤森嚴的“老爺”“大人”。

④ 增添了國慶、元旦等新節日。

原因:①西方國家對中國侵略的客觀影響②歷屆政府的影響③近代工商業發展的影響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和先進的中國人主動吸收西方文明。

2、現代物質生活和習俗發生了哪些演變?原因是什麼?

物質生活:

①新中國成立後:農民分得土地,城市解決了勞動就業問題;統購統銷,穩定了物價。

②改革開放以來:

“喫”——1987年基本實現溫飽;實施“菜籃子工程”

“穿”——衣服人均擁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樣化

“住”——農村住房不斷更新並樓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實施

社會習俗方面:

① 取締賣淫嫖娼、販毒吸毒、聚衆賭博、反動會道門等醜惡現象

② 廢除包辦婚姻制度,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③ 黨和政府提倡節約、熱愛勞動、無私奉獻、樂於助人,社會風氣發生根本變化。

④ 實行雙休日,延長節日休假時間,休閒方式多樣化;並注重環保、講究衛生等社會新風尚也在逐步形成。

原因:①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作主②開展了大規模經濟建設③黨和政府切實解決人民困難。(實行統購統銷,穩定物價政策)

④黨和政府把實現“小康”作爲經濟建設的奮鬥目標⑤實行了改革開發政策

【重要概念】

1、斷髮易服:鴉片戰爭以後西學東漸和早期資本主義的發生,推動了社會觀念的變化,人們痛感到民智不開是中國積弱的一個重要原因。

早在百日維新期間康有爲上書《請禁婦女裹足折》和《請斷髮易服改元折》,認爲女子裹足,不能勞動;辮髮長垂,不利於機器生產;寬衣博帶,長裙雅步,不便於萬國競爭的時代,請求放足、斷髮、易服以便“與歐美同俗”,又說:“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風俗,新政亦不能行。”這就把變衣冠作爲學習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具有啓發民智的意義。

斷髮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諱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強制漢人剃髮留辮,又豈能在清廷的子孫中斷送這一祖制,然而正是斷髮易服又成爲點燃人民大衆反清鬥爭的火種。近代民主革命思想的醞釀是以反滿的民族革命爲召喚的,明亡以後剃髮留辮這一辱沒漢人的亡國之痛,重又在清末民族矛盾中升級。當革命的矛頭指向滿清統治的時候,斷髮易服成爲動員民衆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喚。直到辛亥革命後,1912年3 月5 日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通令全國剪辮還強調:“滿虜竊國,易於冠裳,強行編髮之制,悉以腥之俗。當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執,從容就義;或遁入流,以終餘年。....今者滿廷已覆,民國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以除虜俗,而壯觀瞻。”

以剪辮易服爲契機,批判封建主義的檄文,嘻笑怒罵,令人叫絕。衣冠之治集中體現在官服上,這在清代又稱補服,即在褂子的前胸後背各綴一塊補子,繡上飛禽走獸,以示官職的差別和道德命義,有的文章反其義而用之,說清國所以不振,是由於文官不事事,武官不能御外外侮,但能殺同類,遂致國事愈壞,民心漸離。這正是官方制度所爲。謂予不信,可觀各人的服飾: 文官的補服,是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等等,此等鳥者,或示幽逸,或作聲而唳,或容止閒暇,或供市兒之玩弄,這明明是縱容偷閒溺職,愚弄人民;武官的補服都是獅子、豹、虎、熊、彪之類,面目猙惡,設這些官治民,實以禽獸對人民也。有的對朝服從頭到腳逐一嘲弄說,紅頂,此物人血做成,其中含有無限冤魂,若將此物置於頭上,勝於虎狼十倍;朝珠,又名奴隸圈,懸於項間,其人即永有奴隸性;馬蹄袖,表示效犬馬之勞,以向主人乞憐;馬靴專爲護足之用,套之足上,可以終日跪拜奔走。這種亦莊亦諧而又富有戰鬥性的檄文,在辛亥革命前夕不斷見諸報端,由於它以老百姓習見常聞的官員服裝做靶子,傳播革命思想,更易爲大衆接受,使人們在斷髮易服的行動中,受到一次反封建的教育。

斷髮易服到20世紀初隨着清王朝的倒臺,形成自發的羣衆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武昌起義前一些愛國的青年就自發地割掉辮子,脫下清裝,“革命,革命,剪掉辮子反朝廷成爲流行歌謠。廣東省宣佈獨立之時,老老少少爭先恐後地剪辮子,一日有20餘萬人,中山縣紛紛成立剪辮會,一直深入到農村小城鎮,剪辮子成爲中國人的盛大節日,許金城在《民國野史》中記述說: “無數的漢人都興高采烈地剪去這條奴隸標誌的辮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選擇吉日,拜祭祖先,然後莊重地剪除,把辮子燒了。更有聯合多人同日剪辮,並燃放爆竹,舉行公宴慶祝的。”有的報紙指出,民國建立後政體、國體、官制、禮儀、曆法、刑名、娛樂、住所的諸多變化,以服裝的變化最迅速、最廣泛。

剪辮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導下的風俗改良,不同於歷代改元易服之舉。歷史上的變衣冠所變的是形制,不變的是倫理性和等級性,即使起自下層的農民起義也不例外,太平天國的“蓄髮易服”,從衣冠上維護尊卑貴賤的等級之別,與清政府並無二致。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結束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作爲封建主義規章的禮制也隨之瓦解。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明確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用以維繫封建等級制度的衣冠之治,由於它不平等性也遭到取締。民國初年頒佈的《服制》規定官員不分級別,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爲大禮服,褲爲西式長褲。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喪禮在臂上圍黑紗。女子禮服,上裝是對襟衫,下穿裙子。此種服制打破等級界限,不分尊卑貴賤,所以雖是官員的制服,但對生活權利的平等卻起了表率的作用。即使宮廷的遺老遺少無一例外都要遵守服制平等的原則,有記載說:“宮廷內外,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補服翎頂朝珠,一概束之高閣。”

真正結束衣冠倫理政治化觀念的,是孫中山提出的服裝製作的四條原則,他在復中華國貨維持會的函件中要求制定服裝的圖式,指出:“此等衣式,其要點在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這就使得人人須叟不可離身的服裝,擺脫等級制度和政治倫理的干預,促使在中國延續數千年的衣冠之治徹底解體,用衛生、實用、經濟、美觀的思想來製作和選擇服裝,使着裝與現代文明接軌,這是中國服裝史的重大變革。

2、安居工程:隨着我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全面解決住房問題日漸成爲關係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會經濟穩步發展的戰略問題。爲解決這一問題,自1995年起,我國政府從國情出發,以百姓爲本,實施了"安居工程",以實現加強住宅建設,改善居住環境的任務。在實施"安居工程"的過程中,爲了切實解決老百姓的住房困難,讓中低收入家庭真正獲得實惠,"安居工程"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優惠政策,特別是在價格上給予傾斜,極大地調動了居民的購房熱情。一時間,全國各地紛紛啓動"安居工程",興建了一大批質量優良、美觀實用、配套完備、環境優雅,而價格低廉的經濟適用房。城鄉住房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

"安居工程"圓了普通百姓的住房夢,使他們的生存狀況和生活質量都得到了極大改善,達到了居住條件的"小康"水平。近幾年,"安居工程"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激活了房地產業,爲國家開闢了一塊潛在的需求市場,帶動建材裝飾、家電傢俱、城鎮公用設施建設、金融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促使我國產業經濟結構向更加合理化的方向發展。同時,"安居工程"還爲社會提供了數以百萬計的勞動就業機會,緩解了社會失業壓力。這些對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難題,對推動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安居工程"是一件造福於民的德政工程。它的實施符合人民羣衆最根本的利益,滿足了人民羣衆物質生活的最基本需要。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決心,是真正實踐"三個代表"的無字豐碑。

—END—

版權聲明

1、本文來源於網絡,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2、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