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纔可用者,非大害而隱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誅!】——《羅織經》

公元198年,呂布被俘後向曹操請降,並提出:“有我的騎兵與曹公的步兵配合,統一天下指日可待!”曹操聽了有些心動。

這時候,曹操身邊的劉備慌了:呂布真投降了曹操,那天下雖大可就真沒有我劉玄德的容身之地了,所以呂布必須死。

因此,滿口仁義道德的劉備馬上揭呂布的短:“明公您看見呂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陽和董太師的嗎!”於是呂布高順雙雙殞命。

爲什麼曹操聽劉備的話殺了絕世猛將呂布,而拉攏善待劉備,最終導致養虎爲患?

很多三國迷都有這種疑惑,甚至懷疑曹操不知好歹。但是如果研究過《羅織經》,你大概就會明白這是怎麼回事了。

《羅織經》說得好:“有才且能爲我所用的人,只要不是特別危險都是可以容忍的;對於無法掌控的人,即便有大才也必須除掉!”

【纔可用者,非大害而隱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誅!】

我們可以大致分析一下在三足鼎立局面形成以前,呂布和劉備各自的表現:

⑴呂布

出場時是丁原的部將加義子,後殺丁原投靠董卓;王允巧施連環計,呂布殺害主公兼義父董卓;白門樓身處絕境,呂布向曹操請降。

⑵劉備

出場時身份,名士盧植的學生,中山靖王之後,桃園三結義,主動募兵參與鎮壓黃巾;在同窗公孫瓚麾下效力,參與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聯盟;徐州陶謙有難,劉備不畏艱險,千里迢迢借兵來救援,陶謙感激涕零臨終前把徐州送給劉備;被呂布偷了徐州之後,還能接納呂布,共抗袁術。

很顯然,劉備的表現可圈可點,雖然打仗不行,但是做人非常成功,看起來有情有義,在諸侯中名聲很好,而且前期表現無黑點。

在當時的曹操眼裏,這就屬於【纔可用者,非大害】,所以可以【隱忍】,更何況他的好兄弟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

而反觀呂布呢?雖然個人武力在當時天下無敵,打仗攻城略地也是一把好手,堪稱絕世猛將。

但是有過兩次背叛還親手殺害舊主的前科。忠義兩個字在呂布那裏一文不值,這不是一個好臣子。

這樣的人,當然是【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誅!】

而劉備在曹操詢問他怎麼處置呂布的時候,就是刻意提醒了曹操這一點。

另外還有高順的問題,高順的能力毋庸置疑,“陷陣營”的威力有目共睹,但是他對呂布個人的絕對忠誠,讓曹操不敢用他。

曹操在處理劉備和呂布的問題上,就是與《羅織經》裏這句【纔可用者,非大害而隱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誅】完全吻合的。

關於劉備,他非常聰明的一點就是很擅長於僞裝,有意地隱藏自己的實力,儘量給人一個“敦厚長者”的人設,看起來人畜無害。

此外,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孔子誅少正卯”,其實也可以歸於《羅織經》裏【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誅】的典型案例。

孔子誅少正卯孔子爲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爲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荀子·宥坐》

孔子在魯國執政之後,馬上就殺了一個叫“少正卯”的當地知名教育家。

當時連孔子的弟子都很不理解,懷疑他是公報私仇。

後來這樣的質疑多了之後,孔子也對此進行了回應,他列舉了少正卯的“五宗罪”,說少正卯“此小人之傑雄也,不可不誅也。”

爲了證明自己的行爲沒有錯,孔子還列舉了歷史上成湯、周公、管仲等名人的類似案例,說少正卯該殺,非殺不可。

其實,就是因爲少正卯有大才,卻不能爲孔子所用,對於他推廣儒家學說會形成非常大的阻力,這不就是《羅織經》裏【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誅】的道理嗎?

《羅織經》成書於武則天時期,其作者是當時令人聞風喪膽的酷吏來俊臣及其黨羽。

雖然這是一本專門給人羅織罪名培養酷吏的小人之書,是“整人經”,“害人經”。

連一代女皇武則天看過之後都發出了“如此機心,朕未必過也”的感慨。

但是它對人性的剖析,堪稱絕無僅有,非常值得我們借鑑。以至於著名作家,《醜陋的中國人》的作者頗具諷刺意味地評價:

“武周王朝在歷史上出現短短十六年,對人類文化最大的貢獻是一部《羅織經》。”

身處叢林社會,一個人可以不用權謀,但不能完全不懂權謀。

如果你不想被人隨意揉捏,在沒資源沒背景的情況下,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學習《羅織經》。

這本書裏不僅有理論,還包含大量的經典故事案例和分析,能讓你有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識破小人伎倆,增加鬥爭智慧,是你行走江湖的必讀之書!

有《羅織經》給自己指路,你會在社會上更加遊刃有餘,更快地走向成功。點擊上方商品卡,只要35元就可以獲得一本防小人指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