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焦作,有一种特殊的民俗传承方式,传统的文字记录较少,仅存的少量文字资料也未对班社的称谓有所提及,主要传承方式属于民间集体口头传承,主要传承人多为舞龙头、龙尾、凤头以及舞蜘蛛灯、太阳灯的艺人。但它在现在的焦作却是家家户户都知晓的,去年还参加了央视春晚的节目表演,这就是焦作苏家村的“龙凤灯舞”。

在过去的河南焦作地区,属于平原地带,由于缺乏农田水利设施灌溉技术,以及“农业收成要看天”的因素影响,几乎每个村落里都有一个龙王庙。以前的村民进行求雨仪式时,就会请来大鼓队,在庙里举行求雨活动,而“龙凤灯舞”则是民俗仪式的核心。

如今,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设施的发达,庄稼收成不需要再求雨看天,但这项民俗活动仪式却慢慢的保留了下来,成为该地一直以来重视传承的一项活动。大部分人对于“正月十五舞龙灯”都很熟悉,龙凤灯舞的表演特色正是在“龙灯”的基础上加了“凤灯”,是该民俗仪式的首创。

除了将龙舞和凤舞两种舞蹈形式有机结合之外,龙凤灯舞的地方色彩浓厚,风格粗狂奔放、明快大气。龙凤灯舞表演时刚勇豪爽,龙凤共舞,表演场面宏伟壮观,演员一般在30余人以上,最多时可达500余人,加之数十种伴舞灯和群众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舞蹈内容,深受地域乡民的喜爱。

围绕着龙凤灯舞,周边村民不仅对于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尽出了自己的力量,还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意识,积极发展其周边产业文化,力图最大化增加其附加值,主要包括广场、火神庙和民俗文化节。

演出场所是一个空间概念,人们对于空间概念的意识总是能将其放大,因此将这一活动形式与特定演出场所联合起来,更能提升其文化内涵。苏家作龙凤灯舞演出场合基本包括民俗语境场合和现代表演场合。

表演场合的变迁对龙凤灯舞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说明民间艺术的保护正在形成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由乡民和国家共同参与的有效保护途径。它不仅有利于一个集体共同传承与构建该项民俗文化,还能够提升农民的心理归属感。

在人们一般的认知里,耍龙舞狮的演员一般都为男演员,但苏家作村参与“龙凤灯舞”的演员多为留守妇女。农忙结束后,丈夫外出打工,她们参与龙凤灯舞的演出,这不仅有赖于苏家作村对于当地文化的重视,还对农民文化认同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春节民间文艺汇演、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以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龙凤灯舞的地方价值正在慢慢体现出来,为我国的现代话语之中,乃至全球化的语境下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