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的热情,来自于个体少许的欠缺感以及希望。

动机心理学理论表明,一个人对某件事的热情有多少,取决于他少许的欠缺感以及少许希望。如果一件事情让他觉得很失望,那么他就没有热情做这件事;如果一件事情他完全可以胜任,但是做这件事不会让他有任何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也不会做这件事。只有同时满足少许的欠缺感以及少许的希望时,这个人才会充满对生活的热情。生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每个人只要找到一件或者几件有意义的事情,都会让整个生活充满朝气、阳光、乐观、希望。

为什么许多人缺乏生活的热情?

需求越来越低

有许多人需求越来越低,不是说他们真的很满足,而是他们压抑了内心的需求。他们想要的东西,会因为得不到而感到焦虑。为了消除这种焦虑,他们不是想办法得到这样东西,而是想办法压抑想得到这种东西的冲动。他们极力地刻薄自己,不让自己产生对某事物的需求冲动,所以生活的热情越来越低。他们看上去不需要这些东西,也就不会费尽心力地去争取这些东西。没有需求,自然没有热情了。由此看来,个体内心的匮乏感,有利于个体更有热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

对自己越来越失望

每个人内心脆弱程度不一样,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也不一样。有些内心脆弱的人,在面对一个不太成功的自己时,会对自己产生失望的情绪。这种失望感将会打击个体的积极性,使得个体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个体经历屡次的失败之后,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似乎都不会成功。对自己失望越大,对生活的热情就越低。因为只有个体在判断自己有机会的情况下,才会对某件事产生动机。个体不会对一定会失败的事情感兴趣,因为个体倾向于逃避挫折感而走向成就感。

需求与希望,对热情的影响

需求越高,越有热情

每个人的生活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潜意识里的匮乏感。人们不会在意自己富足的、充盈的、丰富的部分,只会在意自己匮乏的、欠缺的、尚未完成的部分。只有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欠缺某样东西,才会对某样东西产生需求,也才会有热情去争取这样东西。需求得到满足以及需求遭到个体的压抑,都会大大降低对生活的热情。有许多年轻人,觉得浑身没劲儿,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大部分原因不是需求得到满足,而是需求得到抑制造成的。

希望越大,越有热情

没有人会去做一件注定要失败的事情,因为人的本能是逃避挫折。只有人们觉得一件事有希望做到时,才会对其产生热情。认知神经科学相关理论支持了这个观点:人们的大脑神经包括下丘脑,在预判某个情境会让个体受到挫折时,会产生逃跑的准备。当然,无论是大脑意识对情境的判断,还是我们情绪感受本能的理解,都不能够客观地判断出事情是否有希望。一般而言,人们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大致判断事情的希望大小。很多人无法客观看待自己的胜任力,所以往往低估了希望的大小。

如何重新激活对生活的热情?

发掘内心被压抑的需求

对于有些人而言,发掘内心被压抑的需求可能会将个体推入紧张、不安的境遇。原本一个人因为想买车但是因为没钱而焦虑,后来他想买车的想法遭到抑制,焦虑消除了,但是对生活的热情也没有了。现在要他重新将想买车的想法释放出来,尽管会进入紧张、不安的情境中,但是会激励他对生活重新产生热情。因为他要为了想要的东西,努力打拼。当然,你需要衡量自己的客观条件,把一些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需求释放出来,那些完全不切实际的需求继续抑制着。

提高自我效能感

一件事情是否有希望,希望有多大,与自我效能感有关。越是自信的人,越能够承受更多的挫折和失败。哪怕他们经历一连串的失败,仍然对自己有希望,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希望。提高自我效能感,就是要不断鼓励自己,告诉自己“我能行”。在此基础上,加强针对问题的学习,提高胜任力水平,就会越来越有希望。对事情产生希望之后,自然就激活了对生活的希望。当一切都生机勃勃的时候,当一切都充满希望的时候,整个人也都焕发新机,充满热情。

保持合理的运动

从小体弱多病的人,容易形成内向、敏感、脆弱的人格。一个人对世界的乐观态度还是消极态度,与其身体强壮与否有直接联系。身体越强壮的人,对世界越是乐观的;身体虚弱的人,看待事物总是偏向消极的。保持合理的运动,培养强健的体魄,对生活的热情也会更多。运动本身会让人感到快乐,人们在一种快乐的状态下,做事情的动机和热情也会更高。

总而言之,生活的热情取决于两大因素:少许欠缺感以及少许希望。合理释放匮乏感,给予自己更多希望,就会重新点燃对生活的热情。

作者:九霄云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