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中越情仇史/週四更新/謙虛公(撰文)|昨日張郎今又來

話說明成祖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年底,有個號稱陳藝宗陳暊(陳朝第九位帝王)次子之人,自稱"簡定(帝)",扯起"反明覆陳"的大旗對抗明廷。在擊敗前來鎮壓的沐晟大軍,斬殺大明交趾軍區首長呂毅後,經過一年"艱苦卓絕"的南征北戰,叛軍儼然在交趾南部地區復辟了陳朝。

後陳朝勢力範圍

儘管"後陳朝"又經歷自折羽翼、另立山頭的動盪,但總體聲勢依舊不減。朱棣見安南局勢不見好轉,擔心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只得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春,又命張輔佩徵虜將軍印,領軍前往安南平叛。

另一廂,簡定帝因謀害了"開國功臣"鄧悉、阮景真,導致二人之子鄧容、阮景異轉立陳藝宗之子莊定王陳㬎的兒子陳季擴稱帝,號"重光帝"。在簡定帝與明軍交戰時,重光帝趁機命遣太傅阮帥去端了簡定帝的老巢,並將其俘獲壓至乂安。

考慮到來不及消化吞併簡定帝勢力,明帝國就向安南祭出了大殺器--張輔。陳季廣(重光帝)不得不按陳朝傳統,將(名義上的)老叔簡定帝尊爲太上皇,命其仍領舊部進軍下洪(在今越南寧平省),自己則駐紮平灘(今越南北寧省嘉平縣萬司總平灘村。第二次蒙越戰爭時,陳仁宗在此召開軍事會議)。二人抱團取暖,合力抗擊明軍。張輔徵安南

簡定帝經鄧容、阮景異拋棄,又遭重光帝背後插刀,實力大損,哪裏還擋得住張輔的兵鋒?1409年七月,他的部隊一戰即潰,本人在逃往演州的路上,於美良縣(在今越南山西省)遭張輔的追兵擒獲。

簡定帝后被押往南京獻俘,於翌年(永樂八年正月丁酉,陽曆1410年3月5日)被開刀問斬。

後陳朝折了一位太上皇,重光帝沒了老叔,日子愈發難過。張輔先是在平灘擊敗了阮景異統領的水軍,受命駐紮在鹹子關的鄧容因缺衣少糧,又聽聞上皇兵敗被俘,阮景異水師團滅,士氣頓時暴跌,最終棄關而走,重光帝也縮回了乂安老巢。

想那鹹子關(位於今越南興安省東岸縣)即是當年元越第二次戰爭中,昭文王陳日燏擊敗元將唆都之處。胡季犛以爲福地,結果在此被明軍擊敗,主力盡損,敲響了胡朝的喪鐘。如今重光帝又步了後塵,這鹹子關儼然成了張輔的福地,可謂諷刺。

公元1285年四月,安南陳朝軍隊與流亡本國的宋軍將士合力在鹹子津擊敗來犯的元將唆都主力,取得了鹹子關大捷

儘管阮景異在洪州成功抵擋住了明軍的步伐,但旋即被擊敗。陳軍龜縮固守乂安,與明軍進入拉鋸相持階段。

張輔在安南平叛期間,使用了"霹靂手段"。據《明史 張輔列傳》所載:"(張輔)進擊賊餘黨,斬數千人,築京觀。"

"京觀"就是古代爲炫耀武功,而以敵人屍首堆積封土而形成的大墳包。戰國秦將白起對趙國俘虜、東漢皇甫嵩鎮壓黃巾軍、隋煬帝徵高句麗失敗,陣亡的隋軍都被築成京觀。史籍上對於京觀的記載不絕於書,可見這種黑暗建築的擁躉頗爲可觀。

電影《斯巴達300勇士》中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將波斯士兵的屍體築成"京觀"

至於越南人自己的史書,《大越史記全書》中對於明朝侵略者和張輔儈子手的殘忍描寫可遠比《明史》中來得豐富詳實:"張輔戰勝,所到之處殺戮軍民,多行駭人聽聞的殘暴之事,如積屍成山,或抽腸系樹,或煎人肉爲膏...安南之人誰個降伏明朝且殺掠本國人有功,則賞以官職。其時兇惡之徒何得得意洋洋。"

這種對外國侵略者殘暴手段與狐假虎威、狗仗人勢、寡廉鮮恥賣國賊之醜惡嘴臉的描述不由令人泛起對某些神片中二鬼子之回憶……

明憲宗時期,越南史學家吳士連奉黎聖宗之命編修的《大越史記全書》,被稱作越南版的《史記》

且不表張輔在安南鎮壓叛亂的手段是有多麼狠辣惡毒,總之他在當地名聲大噪,很有"張遼止啼"的功效。以至於後來安南叛而復安,安又復叛,明廷派誰都不好使,唯獨張輔來了才管用。因而《明史 張輔列傳》中記載"……交人(交趾人,即越南人)所畏惟輔"。

公元215年合肥之戰,張遼率八百將士衝擊吳主十萬大軍,令孫權聞風喪膽。此後兇名傳遍江東,人稱"張遼止啼

陳季擴(重光帝)見力不能支,遂向張輔遣使"搖尾乞憐"。起先他已數次遣使向永樂帝請求冊封,無奈其勢孤力單,根本沒有和明廷討價還價的籌碼。朱棣斷然拒絕,且斬殺了來使(自己靠拳頭打下的疆土,憑什麼還給你?)。

這次,陳季擴的太傅阮表作爲求封使節,又遭張輔扣押。張輔振振有詞道:""先前遍尋陳王后人,他都不來響應,現在看來分明就是騙人的冒牌貨。我此次奉命討賊,不知其他。(求冊封?免談!)"

阮表則反脣相譏:"(明廷)內圖攻取之計,外揚仁義之師。既許立陳氏子孫,又設置郡縣,不惟掠取貨寶,抑且殘害生民。真虐賊也!"

大約是被戳中了痛點,無言以對的張輔惱羞成怒,拍案而起,喝令左右將阮表拉出斬首。這就如同"小羊喝水"的故事,在弱肉強食的世界中,狼想喫你,怎麼都能找到理由。

張輔回朝

但就在後陳朝搖搖欲墜、土崩瓦解的節骨眼上,安南的大煞星、大凶神張輔居然被明成祖召回了!原來明廷發生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七月,朱棣遣禮科給事中郭驥赴北元向本雅失裏表達通好之意,結果被殺。

孛兒只斤·本雅失裏(1384年—1410年),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之孫,1408年,被立爲可汗蒙古帝國第22位大汗

朱棣聞訊大怒,即命淇國公丘福爲徵虜大將軍,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分別爲左、右副將軍,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爲左、右參將,領十萬精騎北征。這一公四侯的豪華陣容與三年前成國公朱能領銜的一公三侯一伯的安南討伐天團可謂不相上下(當時張輔已在安南平叛)。

說到丘福,其人號稱永樂朝"靖難"第一功臣,他和朱能、張玉(張輔之父)就是朱棣的關張趙(姚廣孝就是諸葛亮)。

由羅嘉良、唐國強主演的電視連續劇《鄭和下西洋》中的丘福(戎裝)

在大軍出發之際,朱棣反覆叮囑衆將務必小心,萬萬不可輕敵。大軍出塞後,朱棣又連下詔令提醒丘福慎重進兵。

然而因明軍未曾遇到有力抵抗,丘福逐漸將成祖的訓誡拋諸腦後。同年八月,丘福撇下主力率千餘騎兵先行,並在臚朐河(今克魯倫河)以南擊敗韃靼遊騎。

他趁勝渡河又俘獲韃靼尚書一人,這韃靼尚書向其詐稱:"本雅失裏聞大軍北上,惶恐北逃,離此地不過三十里。"丘福對此深信不疑,急功近利、立功心切的他決定疾馳追擊。

李遠、王聰苦苦勸說不宜輕兵冒進,丘福卻拒不採納,堅持以韃靼尚書爲嚮導,催軍前行。結果他們很快陷入包圍,王聰戰死、李遠被俘殺,其餘包括丘福、火真、王忠在內的一衆明軍統帥皆被一網打盡,後全部被處死。

敗報傳來,朱棣龍顏震怒,他將丘福削爵,全家流放海南後,決定御駕親征。

王學圻在電視連續劇《大明風華》飾演的明成祖北征蒙古的劇照

張輔就是在這樣的節骨眼被徵召回朝,他在興和(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興和縣)拜見朱棣,並受命到宣府、萬全練兵,督運北征事宜。

鎮壓後陳朝的工作,留給了西平侯沐晟一人承擔。那麼他與陳季廣的戰事進展如何,我們下回再說。資料來源:陳重金(越)《越南通史》、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古小松《越南:歷史 國情 前瞻》、煮茶《笑翻越南史》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