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於一件事前排斥,後恐懼的,很大不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們畏懼自己無法完成,不敢去嘗試。

我們在生活中也會發現這樣的道理,很多人對於未知產生恐懼,或者說自己堅持很久到最後,卻突然放棄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在這件事情上喪失信心,也就是一種

“無能感”

我家大寶上一年級的時候非常不開心,每天回到家裏都是一副“愁容”。當時小測試卷下來,他的成績也是全班最不好的。

看到他這樣我們做家長也是非常的擔心,本來想着孩子考試沒考好是因爲不熟悉,不習慣造成的,相信後面會好起來的,沒想到到了之後的幾次測試孩子還是依舊如此。

第一次,孩子對我說了這樣一句話:“媽媽,我是不是做不好了?”

當時我知道這其實沒什麼,所以對孩子說“媽媽相信你,不要泄氣!”

可是直覺告訴我,孩子可能會放棄學習。在這之後,我也比較細心的觀察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

不出我所料,孩子特別的荒唐,眼神再也沒有擔憂的感覺,而且回到家裏也從來也沒有考慮過要努力學習的事情,而是立刻打開電視看,或者打遊戲,有種“破罐子破摔”的感覺。

01當孩子表現出來對於某一件事情的無奈,是因爲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

相信我家孩子的這種行爲,大部分的家長都曾遇到過,他們在第一次的時候,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等到了第二次,會繼續努力,可是到了第三次就會有些猶豫。

如果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認知不明顯,那麼就容易出現這樣的狀況:不再喜歡學習、對學習有排斥感。特別是那些有勇氣走上第四次探索的孩子,要是得知失敗的結果,就會一蹶不起。

我們也都是像個孩子一樣,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必然也是以一種比較

“放棄、無奈、無力”的態度。

可是生活還得繼續。

作爲孩子,學習是不得不做的,父母要怎麼辦呢?

莉蓮?凱茨是美國的一名比較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她通過對於一部分孩子學習能力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她認爲在孩子初期學習階段是比較重要的,她們會根據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有一個認知。

比如考試考第一就是對自己的印象,我是優秀的,我可以比別人更好。

反之,孩子考試成績不好,這時候就會出現“我什麼都不行,我再怎麼努力我也是不可以的!”

我們也會發現,在生活中孩子也是學習越好她會越來愈好。要是學習成績差,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差。

主要原因在於,孩子內心對於學習有恐懼感、無能感,學習是他們制服不了的存在,是一個“鴻溝”無法跨越。

02學習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但要讓孩子對學習有信心、避免“無能感”

所謂的“無能感”就是人們對於一件事情沒有辦法之後產生的無力感,從而導致內心對此有恐懼心理、不再願意認真對待,害怕自己再次經歷失敗。

長期如此,自然而然再也沒有辦法具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

從上面的分析之後,其實我們就可以知道所謂的無能感,還是和孩子本身的努力程度,以及勇敢程度相關聯。

確實孩子在面對着這種無能感的時候,內心是極爲痛苦的,有人利用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能力變得更爲勇猛,不相信自己的無能,還有一部分人跟着結論走,越來越相信就是如此。

①會讓孩子喪失信心

“這次考試怎麼又是倒數第一啊!你一天到底努力了嗎?”

“我看你挺用功的,不會在做無用功嗎?你看誰像你這麼努力,考試還考倒數第一呢?”

“要是不想學習,就不要裝模作樣!”

或許有一部分孩子真的爲自己的成績努力過,只是因爲沒有結果,它被當做是無用功。試想一下,在這樣的暗示之下, 孩子怎麼還會願意去努力?

他們多半會認爲“反正我做與不做都是這樣,我還不如什麼都不做呢!”那麼孩子就會對於學習失去信心,想要成績變好自然也遙不可及了。

②會讓孩子渴望進入全能狀態

與無能感相對的就是全能感,很多人這一輩子在和別人相處之接觸了更多人之後,認識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就再也無法進入一種擁有全能感的狀態。

所謂的全能感就是我們有能力將所有出現的事情把握在自己的手裏,可是現代社會一旦接觸了別人,任何人也無法有這樣的能力。

在孩子小的時候,爸爸媽媽是決定他們所有事務的存在。孩子必須聽話,不然就會捱打,這是親子約定俗成的。因爲孩子無能,所以必須受制於人。

進入學校後,因爲老師本身的能力比孩子強,這時候孩子又要去聽從老師的安排。老師說什麼,孩子就必須這樣做。

進入社會後,這種羈絆就更爲明顯,我們既討厭這個社會,但是又會十分依賴社會,因爲要生存。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看別人的眼色,因爲他們比我們優秀。

長時間如此,其實孩子會渴望進入一種全能狀態,甚至因此成爲“破罐子破摔”的人。

在孩子一生當中,如果能夠把在媽媽肚子裏算作是自己生命的開始,我們的全能感也就只是在這個階段。

可以隨意的決定自己所處是世界狀態,不受任何人的控制,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回到這種狀態。

03父母要想孩子學習成績好應該怎麼做?

沒有一個人不希望自家的孩子可以變得更加優秀,當孩子出生後,父母會出現他們很久都不曾擁有的笑容,這是孩子的魔力。

但是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得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不同孩子之間也有有明顯的差異,因此父母應該進行差異化教育,而不是同一方式。

如果我們發現自家孩子對於學習沒有興趣,請了解以下幾點:

1)克服孩子對於學習的恐懼,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從來都是想要

“一口吃個大胖子”

,期望孩子去幾天補習班之後,學習變得更好。

實際上如果我們願意對孩子的進步進行聚焦的話,這對於孩子重拾信心的幫助更爲明顯。因爲對於孩子來說,這幾分的進步是自己有能力的表現,也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這次考試進步了五分,媽媽真的太開心了!相信你,你可以的!一次5分、兩次10分,媽媽希望你會越來越好!”

“成果是不斷累積的,我們一定要清楚只有腳踏實地才能看到結果,而你這麼努力,媽媽也看到了,相信你會變得更好!”

如果自家孩子沒有能力突然成爲全班第一名,我們何不花費心思讓孩子一點一點的進步呢?一分也好,五分也罷,這對於孩子的作用是比較明顯的。孩子在1分和5分之間累積信心,從量變到質變,自然而然會更優秀。

2)鼓勵孩子突破自己,利用“可見目標”促進孩子進步

當孩子看到了自己的進步,父母就需要考慮和孩子一起給自己定目標。目標的建立也是需要思考的,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處於

“跳一跳就能跟得着”

的狀態最好,讓孩子有困難的感覺,但是也要有信心。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他們進步的極限是什麼?將此定做目標,孩子也會更加努力。

所謂的可見目標,就是孩子在這個階段能實打實完成的東西。

比如讓孩子懂得嘗試新鮮事物,孩子從全班倒數第一到全班倒數第五,這種目標的設立對於孩子有一定的激勵作用。

3)用“成就感”消滅“無能感”

我們上面詳細的分析了無能感和全能感,這對於孩子的成長都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傷害,作爲父母想要讓孩子克服這兩種感覺,就需要考慮成就感的出現。

也就是說,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之中,我們應該讓他感受到自己做出某一件事情的喜悅,認識到自己身上的優點與缺點,而不是盲目的處於對自己的否定當中。

當孩子在學習方面無法擁有自信心時,父母可以通過孩子對於其他事物的能力,來促使他們自信心變得更強。

之後再使得孩子對學習更有自信,這種成就感的體驗,也會讓孩子整個狀態更加明顯,慢慢的也會延伸到做任何事情上面。

因此父母在認識孩子本身能力條件的同時,也需要給他們一定的鼓勵,做好一件事,教育好一個人。

大部分孩子對於學習並沒有強烈的慾望,而父母也應該考慮是不是他們自己沒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畢竟對於任何孩子,在小時候評判他們的標準多半是以學習爲主。孩子自尊心等各個方面能力的體現,也必然會促使他們對學習有追求。

一旦發現自己學不進去,沒有能力變得更好就會喪失上進心,從而變成破罐子破摔的情形。父母要減少孩子內心的無能感,讓他們有成就感,從而讓孩子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考試#莉蓮#幼兒教育收藏

01當孩子表現出來對於某一件事情的無奈,是因爲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

相信我家孩子的這種行爲,大部分的家長都曾遇到過,他們在第一次的時候,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等到了第二次,會繼續努力,可是到了第三次就會有些猶豫。

如果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認知不明顯,那麼就容易出現這樣的狀況:不再喜歡學習、對學習有排斥感。特別是那些有勇氣走上第四次探索的孩子,要是得知失敗的結果,就會一蹶不起。

我們也都是像個孩子一樣,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必然也是以一種比較

“放棄、無奈、無力”的態度。

可是生活還得繼續。

作爲孩子,學習是不得不做的,父母要怎麼辦呢?

莉蓮?凱茨是美國的一名比較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她通過對於一部分孩子學習能力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她認爲在孩子初期學習階段是比較重要的,她們會根據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有一個認知。

比如考試考第一就是對自己的印象,我是優秀的,我可以比別人更好。

反之,孩子考試成績不好,這時候就會出現“我什麼都不行,我再怎麼努力我也是不可以的!”

我們也會發現,在生活中孩子也是學習越好她會越來愈好。要是學習成績差,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差。

主要原因在於,孩子內心對於學習有恐懼感、無能感,學習是他們制服不了的存在,是一個“鴻溝”無法跨越。

02學習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但要讓孩子對學習有信心、避免“無能感”

所謂的“無能感”就是人們對於一件事情沒有辦法之後產生的無力感,從而導致內心對此有恐懼心理、不再願意認真對待,害怕自己再次經歷失敗。

長期如此,自然而然再也沒有辦法具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

從上面的分析之後,其實我們就可以知道所謂的無能感,還是和孩子本身的努力程度,以及勇敢程度相關聯。

確實孩子在面對着這種無能感的時候,內心是極爲痛苦的,有人利用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能力變得更爲勇猛,不相信自己的無能,還有一部分人跟着結論走,越來越相信就是如此。

①會讓孩子喪失信心

“這次考試怎麼又是倒數第一啊!你一天到底努力了嗎?”

“我看你挺用功的,不會在做無用功嗎?你看誰像你這麼努力,考試還考倒數第一呢?”

“要是不想學習,就不要裝模作樣!”

或許有一部分孩子真的爲自己的成績努力過,只是因爲沒有結果,它被當做是無用功。試想一下,在這樣的暗示之下, 孩子怎麼還會願意去努力?

他們多半會認爲“反正我做與不做都是這樣,我還不如什麼都不做呢!”那麼孩子就會對於學習失去信心,想要成績變好自然也遙不可及了。

②會讓孩子渴望進入全能狀態

與無能感相對的就是全能感,很多人這一輩子在和別人相處之接觸了更多人之後,認識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就再也無法進入一種擁有全能感的狀態。

所謂的全能感就是我們有能力將所有出現的事情把握在自己的手裏,可是現代社會一旦接觸了別人,任何人也無法有這樣的能力。

在孩子小的時候,爸爸媽媽是決定他們所有事務的存在。孩子必須聽話,不然就會捱打,這是親子約定俗成的。因爲孩子無能,所以必須受制於人。

進入學校後,因爲老師本身的能力比孩子強,這時候孩子又要去聽從老師的安排。老師說什麼,孩子就必須這樣做。

進入社會後,這種羈絆就更爲明顯,我們既討厭這個社會,但是又會十分依賴社會,因爲要生存。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看別人的眼色,因爲他們比我們優秀。

長時間如此,其實孩子會渴望進入一種全能狀態,甚至因此成爲“破罐子破摔”的人。

在孩子一生當中,如果能夠把在媽媽肚子裏算作是自己生命的開始,我們的全能感也就只是在這個階段。

可以隨意的決定自己所處是世界狀態,不受任何人的控制,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回到這種狀態。

03父母要想孩子學習成績好應該怎麼做?

沒有一個人不希望自家的孩子可以變得更加優秀,當孩子出生後,父母會出現他們很久都不曾擁有的笑容,這是孩子的魔力。

但是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得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不同孩子之間也有有明顯的差異,因此父母應該進行差異化教育,而不是同一方式。

如果我們發現自家孩子對於學習沒有興趣,請了解以下幾點:

1)克服孩子對於學習的恐懼,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從來都是想要

“一口吃個大胖子”

,期望孩子去幾天補習班之後,學習變得更好。

實際上如果我們願意對孩子的進步進行聚焦的話,這對於孩子重拾信心的幫助更爲明顯。因爲對於孩子來說,這幾分的進步是自己有能力的表現,也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這次考試進步了五分,媽媽真的太開心了!相信你,你可以的!一次5分、兩次10分,媽媽希望你會越來越好!”

“成果是不斷累積的,我們一定要清楚只有腳踏實地才能看到結果,而你這麼努力,媽媽也看到了,相信你會變得更好!”

如果自家孩子沒有能力突然成爲全班第一名,我們何不花費心思讓孩子一點一點的進步呢?一分也好,五分也罷,這對於孩子的作用是比較明顯的。孩子在1分和5分之間累積信心,從量變到質變,自然而然會更優秀。

2)鼓勵孩子突破自己,利用“可見目標”促進孩子進步

當孩子看到了自己的進步,父母就需要考慮和孩子一起給自己定目標。目標的建立也是需要思考的,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處於

“跳一跳就能跟得着”

的狀態最好,讓孩子有困難的感覺,但是也要有信心。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他們進步的極限是什麼?將此定做目標,孩子也會更加努力。

所謂的可見目標,就是孩子在這個階段能實打實完成的東西。

比如讓孩子懂得嘗試新鮮事物,孩子從全班倒數第一到全班倒數第五,這種目標的設立對於孩子有一定的激勵作用。

3)用“成就感”消滅“無能感”

我們上面詳細的分析了無能感和全能感,這對於孩子的成長都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傷害,作爲父母想要讓孩子克服這兩種感覺,就需要考慮成就感的出現。

也就是說,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之中,我們應該讓他感受到自己做出某一件事情的喜悅,認識到自己身上的優點與缺點,而不是盲目的處於對自己的否定當中。

當孩子在學習方面無法擁有自信心時,父母可以通過孩子對於其他事物的能力,來促使他們自信心變得更強。

之後再使得孩子對學習更有自信,這種成就感的體驗,也會讓孩子整個狀態更加明顯,慢慢的也會延伸到做任何事情上面。

因此父母在認識孩子本身能力條件的同時,也需要給他們一定的鼓勵,做好一件事,教育好一個人。

大部分孩子對於學習並沒有強烈的慾望,而父母也應該考慮是不是他們自己沒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畢竟對於任何孩子,在小時候評判他們的標準多半是以學習爲主。孩子自尊心等各個方面能力的體現,也必然會促使他們對學習有追求。

一旦發現自己學不進去,沒有能力變得更好就會喪失上進心,從而變成破罐子破摔的情形。父母要減少孩子內心的無能感,讓他們有成就感,從而讓孩子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