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封建王朝的變化,似乎在大多數人腦海裏出現的會是諸如李香君、侯方域之類的末世悲歌,但是今天小編想爲大家介紹的則是一位並不經常出現在大衆視野裏的人物——張岱,感興趣的話,快一起來看看吧。

作爲明清交替之際的文人張岱,可謂是不折不扣的晚明遺老,張家作爲明代的名門望族,三代通顯,頗有一番名氣,但是在張岱父輩時,張家卻隱隱有了走下坡路的傾向,儘管如此,幼時的張岱還是過着不愁喫穿、頗爲富庶的生活,同時,因爲張岱本人是張家的長房長孫,自幼聰明過人,因而受到祖、父輩幾代人的器重,張家甚至把重振門風的厚望寄託在了他的身上,作爲一代文學家,他本人也曾在自己的文章《自爲墓誌銘》裏面回憶過那時的生活,連用十二個“好”字,表明了由於張岱生長在這樣一個世代富貴的家庭,他少年時並不汲汲於世俗的功名,而是歆慕追求並且流連忘返於當時`紈絝子弟' 的種種繁華享樂的行爲傾向,儘管說來荒唐,但是實事求是地說,張岱本人的少年生活確實與一般的世家子弟無二。

但是與普通的世家子弟生活有所不同的是,因爲張家與當時的新派文人交往甚密,其祖輩、父輩皆有注重文藝的傾向,因而對於張岱的教育也較爲順其自然,不僅僅侷限於科舉考試的內容,張家藏書的豐富也爲張岱自幼博覽羣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張岱深受祖父張汝霖影響,練得一手好書法,反對囿於名家的成見而改變自己,因而張岱本人書法獨具一格。

可以好景不長,伴隨着大環境的改變,即便是年幼的張岱的生活也受到了影響,先是家道的中落使得這位大少爺的生活發生改變,緊接着,明王朝的覆滅又給了張岱當頭一棒,經歷了國破家亡 、社會動盪的張岱 ,在孤苦寂寞中追憶着往日的繁華綺麗,那繁華的場面 ,精美的屋舍, 美味的食品 ,飛舞的綵衣 ,絢麗的煙火 ,優遊的戲耍 … …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但是這一切都不再屬於他,全都伴隨着明王朝的覆滅而變成了過往雲煙,國破家亡之人,焉有安身之處?在國破家亡後 ,親眼目睹民生塗炭 、社會破敗 ,親身經歷了生活困窘和令人壓抑的清王朝, 對晚明這種生活思戀、追慕、懷歸實則是在今昔對比中顯露出的落寞,流露出張岱對戰爭的厭惡及對往昔繁盛時代由衷的賞悅、熱烈的頌讚和深深的追懷。

歷史的車輪仍然在轉動着,作爲一介布衣,一介書生,張岱自知沒有力量去與清王朝的鐵騎相抗衡,同時苦於《石匱書》未完,於是選擇了隱姓埋名,避居山中,當年與他一起肆意風流的年少之輩俱被生活打的落花流水,有人選擇以身殉國,以全名節;有人選擇投筆從戎,戰死沙場……無論怎樣,他們都是痛苦的,而張岱尤甚,就像其本人所言:“甲申以後,悠悠忽忽,既不能覓死,又不能聊生,白髮婆娑,猶視息人世。”亂世人不如太平犬,皆由此而言。

不管怎樣,選擇了這條道路的張岱還是走了下去,曾經的天之驕子變爲布衣平民,這其中的落差向來是讓每個人都倍覺心酸,同時,清王朝也沒有放棄對這些明代遺老的巡察,表面上是禮賢下士的清王朝其實更害怕的是他們在暗中進行反清復明活動,因此,張岱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清順治二年,因爲不堪馬士英以及其好友、擁兵自重的方安國威脅,張岱攜帶者未完成的《石匱書》避居山中,從此再未出世。

此後的幾十年裏,張岱在躲避着清王朝的高壓,面臨着生活的貧困,此前種種都如過往雲煙一般在他的眼前飄走,終於,張岱本人於順治十一年完成了這部傾盡他本人半生心血的作品——《石匱書》,並且自己寫成了《石匱書自序》,可惜的是,由於戰火以及清王朝當時所盛行的“文字獄”,這部傾盡張岱心血的文學著作並沒有完完整整的保存下來,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作品也是根據他人所引用的《石匱書》內容加以增補的、進行了二次修改和後人改動的作品,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

有趣的是,在《石匱書》完稿後,曾有人來向張岱借閱這本書,說是爲了修撰明史,但是卻被張岱婉言謝絕了,這個人便是毛奇齡,事後,毛奇齡還做了一首《寄張岱乞藏史書》,雖然明史中最終沒有《石匱書》這本重要資料的參考而顯得有些美中不足,但是結合毛奇齡作爲清朝翰林院檢討的身份,張岱的行爲似乎不難理解,畢竟,一個飽受清王朝摧殘的人,又怎麼會將自己的著作隨隨便便的借給代表着清朝的使者呢?

康熙二十一年,伴隨着《三不朽圖贊》的完稿,張岱的最後一樁心願也已經達成,“勞碌半生,皆成夢幻”,終於,在歷經了國破家亡,躲進深山著書立說,清朝文字獄等一系列的折磨之後的張岱告別了這個世界,以九十三歲的高齡與世長辭,死後被葬于山陰項裏。這位晚明時的文學大家,詩人,儘管在明王朝覆滅多年之時也不曾忘卻故國,而是一直堅持用明代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的年號紀年,表示着自己誓不降清的決心。

筆者認爲,雖然在面臨國破家亡,明王朝覆滅之時,張岱沒有選擇一條更爲決絕的道路去彰顯自己的決心,可是有時候生比死更痛苦,就像受宮刑但是仍舊著書立說,完成史記的漢代文人司馬遷一樣,在忍受他人非議的同時堅持住自己,忍受住生活給我們的困難與挫折,這纔是最難得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