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經貿格局正加速演化,美國大選後對華經貿政策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長期來看規則之爭是免不了的。五中全會提出的實施自由貿易區提升戰略、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就是主動應對規則之爭,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重大舉措。”

11月15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工銀國際與財新傳媒聯合舉辦的2020國際投資論壇上說道。

黃奇帆指出,當前世界經濟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影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前景不明。在一些國家,疫情高峯反覆出現,一波接一波,導致經濟運行出現滯脹,社會上民粹主義盛行,一些政客爲了自身利益極不負責任地甩鍋中國,不僅鼓譟與中國脫鉤,還要求其他國家選邊站。這種單邊主義、霸權主義的行徑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全球信任遭到嚴重破壞。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重建全球信任?

黃奇帆認爲,前不久剛剛閉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構建以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構想已經給出了答案。在他看來,五中全會精神在五個方面爲重建全球信任開出了“藥方”:

第一,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的經濟戰略將不再以順差爲目標,一味擴大進口,而是以適度擴大進口,實現進出口平衡爲目標。

“事實上,當今世界出口大國未必是經濟強國,因爲出口的可能大量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來料加工產品,而進口大國一般是經濟強國,進口所需的外匯可能來自於技術、服務等貿易順差,也可能因爲貨幣納入SDR成爲世界貨幣,從而與各國直接用本幣結算。”黃奇帆指出,以內循環爲主,意味着我國將持續增加進口,實現進出口平衡。

他強調,這不僅有利於我國在新一輪經貿談判中佔據主動,還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利於推動在一些重要資源上形成人民幣支付的定價權,提升我國在世界經濟舞臺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對世界來說,中國是最具潛力的大市場,預計未來十年累計商品進口額有望超過22萬億美元,這麼龐大的市場需求必將對疫後世界經濟復甦帶來直接而持久的拉動,進而助推世界經濟大循環,逐步走出低迷,走向復甦的階段。

第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強調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不僅有助於提升自身創新能力,還有助於增強全球科技和產業合作。

“近幾年來,國際間的信任關係之所以沒有因爲國際分工深化和貿易往來而加深,原因在於個別國家頻頻依靠自身的技術優勢來鎖他人咽喉,頻頻濫用國家安全藉口限制他國投資,這個不對稱的技術鴻溝在客觀上給逆全球化、霸權主義、單邊主義提供了殺手鐧。”黃奇帆說,“重建全球信任,根本之道在於我們自己要實現科技上的自立自強,更加重視關鍵環節研發,更加重視創新,更加重視品牌。”

他指出,事實上,中國也已經具備了沿價值鏈向上攀升的條件。我們有4億的中等收入羣體,對高品質美好生活的需要爲我們廣大的中小企業開展創新、培育品牌提供了最爲豐富而便利的市場。過去要靠國外高端客戶來積累技術、培育市場的情形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解決了,特別是“互聯網+製造業”的全面滲透,近來陸續湧現出以智慧化、個性化、定製化爲特徵的新智造就是這種趨勢的反映。

與此同時,他也指出,這並不意味着我們關起門來搞創新。面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機遇,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挑戰,需要全球科技界、產業界攜起手來共同把握,共同應對需要各種創意發明和技術得到有效保護、傳播、交易和分享。在這方面,中國一直倡導開放創新、合作創新。

“近期美國大選塵埃初定,如果新一屆美國政府能夠與中國相向而行,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恢復科技合作,完全有可能開闢出一個又一個我們想都想不到的新產業,進而將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繼續推向前進,繼續將世界經濟的蛋糕做大,世界經濟也將會從疫情中更快地復甦。”

第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進一步完善,要素資源將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優化配置,經濟增長將更加持續。

他指出,在單純的外循環拉動下,中國的經濟增長較爲粗放,靠的是勞動力和資本的大量投入,但由於重生產、輕消費、訂單爲王、重商主義,經濟長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產能過剩和內需不足時不時成爲突出矛盾,當遇到世界性經濟危機,外需驟然下降時,爲了保就業、保增長,不得不發揮投資的關鍵性作用。但由於產業政策和投融資體制改革不到位,一些產業容易陷入一擁而上、產能過剩的惡性循環。在一定程度上還對世界產生了溢出效應,客觀成爲有關國家對我發動經貿摩擦的藉口。

因此,黃奇帆認爲,建立內循環爲主的雙循環格局,不僅意味着要進一步打通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環節的“梗阻”,形成更加暢通的經濟循環,還要深化產業政策,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化要素市場改革,加快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說得簡單一點,外循環拉動下拼的是要素的投入成本,比如勞動力和土地等足夠便宜,外資就來了;內循環驅動下拼的是要素的配置效率,需要有深層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今年上半年中央先後出臺了兩個重磅文件,一個是《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一個是《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黃奇帆說,這兩份文件標誌着結構性改革進入到了新的階段,也爲我們構建高水平內循環奠定基礎。“可以預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將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動力和效率將得到進一步提高,也必將爲世界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能。”

第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的營商環境將會得到進一步完善,將爲外資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我們一直在努力。

在打造市場化營商環境方面,他指出,過去幾年,在黨中央、國務院持續的推動下,“放管服”改革成效顯著,大幅降低了經濟社會運行的隱性的制度成本。疫情發生以後,這方面的努力和工作抓得更緊,出臺了關於市場化改革的兩個重磅文件,這正是打造更加開放的市場化營商環境的具體努力。

在建立法治化營商環境方面,他指出,在出臺《外商投資法》和《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的基礎上,中方在進博會上提出,“中國將繼續完善公開透明的社會法律體系,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維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以優質服務營造更好環境”。這是中國政府致力於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下的具體體現。

在改善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他指出,從先後佈局20餘個自貿實驗區、一個自由貿易港到提出對外開放由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制度型開放轉變,再到五中全會提出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中國正在致力於打造對標高水平經貿規則的營商環境。

他強調,在疫情發生以後,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不降反增,上半年公佈的2020年版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中,取消了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製造業領域放開了商用車製造外資股的股比限制,農業領域將小麥新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需由中方控股放寬爲中方股比不低於34%等等。“目前,中國已經成爲全球跨國投資的穩定器和避風港。”

圖:新華網

第五,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將實施自由貿易區提升戰略,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當前,全球經貿格局正加速演化,美國大選後對華經貿政策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長期來看規則之爭是免不了的。五中全會提出的實施自由貿易區提升戰略、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就是主動應對規則之爭,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重大舉措。”黃奇帆說。

他指出,正如中國領導人在講話中所說,中國願同更多國家商榷高標準自由貿易協定,推動儘快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協定,加快中歐投資協定,中日韓等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進程,加強同世界高標準自貿區交流互籤。“中國採取的這種提升戰略正是通過求同存異、求全球最大公約數的辦法來建立基於規則的信任,進而助推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