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PingWest品玩

作者 建國

11月11日的凌晨,在手機和電腦屏幕前存在着一種狂歡與一種失落,沖淡了這個日子原本的意義,一邊是剁手黨們的買買買,另一邊則是果粉們愁容滿面——新的Mac值得入手嗎?

先打消這個念頭吧,如今沒有實際產品,蘋果也未公佈具體發售日期。是騾子是馬,等拉出來溜溜再看看也不遲。

蘋果在 2020 年雙十一的凌晨推出了用於 Mac 產品線的自研芯片 M1,該芯片採用 ARM 架構,正式向此前 Intel 的 X86 說再見。蘋果早早爲這一步做了預告,今年 6 月 22 日蘋果召開全球開發者大會,便宣佈了“用兩年時間將 Mac 產品線從 Intel 處理器逐步轉向基於 ARM 架構的自研芯片 Apple Silicon,年底將發佈搭載該芯片的 Mac 產品”。

從發佈會中蘋果向外展示的性能來說,毫無疑問搭載 M1 芯片的 MacBook 產品吊打了它們的前輩——搭載 Intel 處理器的 MacBook 們。M1 芯片採用 5nm 製程工藝,目前將有 MacBook Air、MacBook Pro 和 Mac mini 搭載該芯片。

以 MacBook Air 爲例,蘋果稱搭載 M1 芯片後,MacBook Air 的 CPU 提速 3.5 倍,GPU 提速 5 倍,NPU 學習提速 9 倍。此外續航也是蘋果引以爲傲的點:MacBook Air(M1)的視頻播放續航能力達到 18 小時,相較於之前延長了 6 小時。

不用着急歡呼,根據此前真實的使用情況,並考慮到 MacBook Air 未配備主動散熱風扇,這一理論成績或許將打個折扣。但退一步說,M1 加持後的 Mac,的確有了劃時代意義。

如今包括 Mac 產品線在內,iPhone、iPad 和 Apple Watch 等產品均用上了蘋果的自研芯片,組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全芯全意全家桶”。

可是蘋果爲何要在此時開始 Mac 產品線的處理器平臺大遷徙,換用 ARM 架構的自研芯片後又能爲蘋果帶來什麼?

芯片三遷

在擁抱 ARM 架構前,蘋果爲 Mac 調整過三次芯片。

1984 年蘋果轉向了摩托羅拉的 68K 架構;1994 年從摩托羅拉的 68K 架構轉向了 IBM 的 PowerPC 架構;2005 年從 PowerPC 架構轉向了 Intel 處理器架構。

幾乎每 10 年,蘋果都會給 Mac 調整一次處理器架構。在 2005 年蘋果宣佈換用 Intel 處理器架構時,時任蘋果 CEO 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說:“我們認爲 Intel 的技術將幫助我們在未來十年創造出最好的個人電腦。”

喬布斯說的沒錯,如今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產品線雛形,分別是在擁抱 Intel 之後的 2006 年和 2008 年推出的。

2008 年 1 月 15 日的 Macworld 大會或許讓許多關注蘋果公司的人難忘,這一天喬布斯從一個信封中掏出了全世界第一款 MacBook Air,它被稱作當時最薄的筆記本電腦。直到今天,更新了四代的 MacBook Air 仍舊是最受歡迎的筆記本電腦之一。

從 2005 年到 2020 年蘋果採用 Intel 處理器架構的 15 年間,Mac 的活躍用戶數量從 1250 萬增長至 1 億。根據市場調研機構 Gartner 的報告顯示,蘋果繼續保持者全球第四大 PC 廠商地位,排在聯想、惠普和戴爾之後。根據 Gartner 的預估,2020 年 Q3 蘋果約佔全球 PC 市場的 7.7%,同比增長了 7.3%。

蘋果此前在財報中表示,由於今年全球疫情影響,導致大部分人只能在家辦公,拉動了 Mac 與 iPad 的市場需求。

回過頭去看,2005 年喬布斯的選擇的確讓 Mac 有了立足之地。而當時爲何喬布斯會做出這個決定?

蘋果與 IBM 的合作其實一直充滿着不愉快,後者所生產的 Power Mac G5 處理器供貨不足,並且有着明顯的散熱與功耗問題;而同時 IBM 又對蘋果所提出的苛刻要求也十分不滿,不願意給蘋果多備貨。如此惡性循環,IBM 已經無法滿足蘋果的要求,才讓蘋果最終選擇拋棄 IBM,投向 Intel。

在這期間不僅讓蘋果換了新的芯片供應商,也給蘋果自研芯片埋下了種子。

Intel 與自研芯片

如今蘋果放棄 Intel,全面轉向自研芯片的狀況與當年 IBM 如同情景重現,最大的問題還是由於芯片供應商開始拖後腿。除了 Mac 產品線之外,蘋果已經將自研芯片應用到了 iPhone、iPad、Apple Watch,甚至 AirPods 產品線上,其性能一年比一年更強。

種豆得豆,蘋果如今能依靠自研芯片將 iPhone 推向巔峯,某種程度上也要感謝 Intel 的錯誤決策。

在喬布斯正式推出 iPhone 之前,蘋果曾與 Intel 溝通,希望將 Intel 的 ARM 架構芯片 XScale 放到手機上。不過彼時的 Intel CEO 保羅·歐德寧——也就是那個穿着宇航員服裝與喬布斯一起宣佈蘋果與 Intel 正式牽手合作的人,並不看好蘋果的提議,更不願意投資 ARM 芯片。

後來的事情證明 Intel 犯下了一個歷史性的錯誤,但想挽回也已經來不及了。儘管 Intel 還嘗試繼續研發手機芯片,可最終宣佈失敗。

iPhone 也不是一開始就採用了自研芯片,經歷了 iPhone 前三代,到了 iPhone 4,蘋果首次採用了自研芯片 A4。iPhone 採用自研芯片的策略一直延續到現在。

不過在桌面級芯片上,Intel 仍然還在爲蘋果供貨,只是情況一年比一年糟。Intel 遇到了芯片製程工藝方面的技術瓶頸,2015 年底 Intel 宣佈 10nm 工藝製程存在很大困難,相關產品將會延期至 2019 年。到了 2018 年,Intel 還是沒有很好解決 10nm 工藝的良品率,無法量產相關產品,遂計劃將 10nm 工藝分拆成三代推出。Intel 每年的芯片升級猶如擠牙膏。

市場競爭如急湍,不進則退。蘋果當然無法眼睜睜看着自己前進的步伐被 Intel 拖慢,於是早就着手自研芯片,有了今天的 Apple Silicon。

事實上,據彭博社報道,2018 年蘋果就開始了內部測試,基於 iPad Pro 搭載的 A12X 處理器進行開發,將其裝到 Mac 上,並運行 macOS 系統,測試結果讓蘋果感到滿意。

成本與生態

蘋果換用自研芯片,一方面擁有了更高的主動權與自由度,相關產品的進度不再會被別人左右,另一方面則大大降低了芯片成本。

據此前臺媒報道,Apple Silicon 處理器由臺積電 5nm 製程獨家代工,成本或將降到原本 Intel 處理器的 1/4,且續航能力可長達 15-20 小時。

而另一位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則表示,受益於處理器更換,蘋果有望減少約 40%-60% 處理器成本,有助於成本結構與產品售價策略。當前 10nm 的 4 核酷睿 i7 處理器售價在 300-400 美元左右,14nm 的 8 核酷睿 i7 處理器也要 300 美元。

從目前蘋果透露 M1 芯片的參數來看,續航能力的確達到了當初預測的結果,成本也會相較 Intel 處理器降低不少。不過這種成本的下降並未體現在最終產品售價上。

在蘋果官網在售的 M1 芯片 MacBook Pro 起售價爲 9999 元,與今年 5 月份更新的 MacBook Pro 2020 起售價持平。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Mac 投向了 ARM 架構懷抱之後,蘋果有了將自家產品線打造成完整閉環生態圈的基礎。iPhone 已經積累的優勢,諸如安全性、圖像性能、視頻處理、音頻處理、加密性等等特點都能與 Mac 互通,蘋果可以在此基礎上對整個生態系統進行更好的調度,提高協同性。

iPhone 與 iPad 早已肩並肩站在一起,現在輪到了 Mac 走向這條轉變之路。Mac 芯片的遷移,蘋果預計兩年時間能夠完成。

當前爲 M1 芯片優化的 macOS Big Sur 系統就是蘋果邁出的第一步,現在蘋果開發的 Mac 軟件以及 iPhone、iPad 上運行的軟件能直接在 macOS 上運行。macOS Big Sur 爲用戶提供了一種新穎的體驗,蘋果也在想辦法爲開發者能夠快速地遷移軟件。蘋果稱微軟正在開發一個針對 M1 芯片優化的 Office 軟件,Adobe 也在開發新版本的 Photoshop。

蘋果預估整個遷移過程要花兩年時間,因此目前蘋果官網仍然在銷售採用 Intel 處理器的 MacBook Pro,不過 Intel 版本的 MacBook Air 已經全面下架。

對於消費者來說,蘋果已經給出了一個足夠有誠意的賬面信息,無論是從處理器性能還是續航時間,搭載 M1 芯片的 Mac 都比 Intel 版本的 Mac 更加強大。但考慮到整個過渡週期長達兩年,並且目前還沒有真正的產品使用信息,而一臺售價上萬元的 Mac 的使用壽命普遍在兩年以上,購買前仍然需要三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