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多數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只是,當愛的方式出現了問題,給孩子的愛反而是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差勁了。

就像一些熊孩子的父母,當別人說:“你能不能管管你家孩子?”

熊孩子父母也很冤枉,心裏想:“我管了,你怎麼知道我沒管?但是我管不住,我有什麼辦法?那就順其自然吧!”乾脆放棄了。

這就是因爲一些父母方法用錯了還不自知,嘴上說着愛孩子,自己也在教育孩子,但實際只是以愛之名剪掉了孩子的翅膀。

前幾日看到了一組漫畫,頗有感觸。父母總是以愛之名做的8件事,讓孩子越來越擔心,最終收起鋒芒

01

“我能自己喫”VS“我來餵你喫”

從自主進食這件事來看,我們之中大多數家庭是做不到讓孩子自主進食的。

爸媽給娃買來餐椅,想要培養孩子坐在餐椅裏自主進食的習慣,相信有不少人是因爲老人一句:“你這樣孩子自己喫不飽”而把餐椅給廢掉了。

要麼就是嫌孩子自己喫飯弄得到處都是髒污,而主動搶過孩子餐具,一勺接一勺灌孩子。

孩子搖頭不喫、抗拒喫飯、一喫飯就跑,有想過爲什麼嗎?

因爲他不想被強迫喫飯,他明明可以自己喫,而且自己喫飯也充滿探索的樂趣,但是大人卻剝奪了他喫飯的快樂。

餵飯的大人覺得孩子不聽話不好好喫飯,喫飯的孩子也覺得不快樂,最後孩子反而不得不爲了變成聽話的孩子而妥協,變得過於依賴父母。

02

“我自己拿”VS“我給你拿”

孩子玩的玩具,掉地上了,他自己可以撿,大人卻說來,我幫你撿。

孩子玩着玩具,想要玩另一個,大人卻說,“來,我給你拿”。

以後,孩子要什麼都只要指揮大人就可以了.

我們弘揚的尊敬長輩,怎麼有的孩子沒大沒小?

回頭看看自己是不是一直在做保姆工作,把孩子捧上了天?

03

“摔倒了站起來拍拍土,沒事的”VS“都怪這塊破石頭”

摔倒了,在孩子有能力自己爬起來的時候,當然最好讓他自己爬起來啦,因爲以後的人生是孩子自己的,我們也無法一直陪在孩子身邊爲孩子遮風擋雨,隨時幫扶。

而每次把孩子抽起來去怪石頭、怨板凳,這只是讓孩子爲所有的問題找藉口,推卸責任,這樣的孩子能優秀嗎?

04

“我自己穿衣服”VS“爸媽幫你穿”

在可以學習自己穿衣服的年齡時,爹媽因爲看孩子笨手笨腳的,所以要親自上手,原本孩子可以獨立學會更多技能的。

結果卻有很多孩子上了幼兒園還不會穿衣服。

其實孩子2歲左右就可以獨立穿一些簡單的衣物了,但是父母總認爲孩子小,太浪費時間等等,不給孩子自己學習的機會。

05

“我來幫忙”VS“別搗亂”

跟美國的孩子相比,我們的孩子在勞動方面相差太多!

四五歲的孩子就能整理衣物,站在凳子上洗菜做家務了,七八歲的時候可以做一些簡餐。而我們的孩子呢?

到了小學都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不給孩子嘗試和學習的機會,孩子一直是什麼都不會。

曾經看過一個案例,是哈佛大學做的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他們發現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就業率是15:1,收入也比不愛做家務的孩子高出20%,並且婚後生活更幸福。

除了這樣的數據,現實也確實在不斷地驗證着這一事實。

所以,做家務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他成爲精英的必經之路。

給孩子嘗試與挑戰的機會,孩子才能收穫更多。

06

“我可以加入你們嗎?”VS“我家XX想和你們玩”

孩子的社交應該由孩子自己開始,爸爸媽媽可以在一開始的給予指導,但是話和行動要孩子自己來,而不是擋在孩子前面替孩子出面解決孩子的社交問題。

有些時候,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之間會發生衝突。

之前大寶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去門口接他放學,就發生了很有趣的一幕。

兩個孩子的爸媽都來接了,但是當時他倆正好在搶玩具,就被老師帶出來了,出來的時候還在搶,結果一個孩子搶過來的時候,不小心玩具打在了另一個孩子臉上。

被打到的孩子哭了,另一個小孩說了句“對不起”。

但是兩個家長都看到了。

被打的孩子家長就嚷嚷:“你這孩子怎麼回事兒啊!”

另一個孩子家長也不願意了:“我兒子都說對不起了!多大點事兒!吼什麼吼!”

兩個家長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不停,一旁老師勸阻着,另一個老師把孩子帶去滑梯邊上,已經有笑哈哈地玩在一起了……

小孩子之間沒那麼容易記仇,孩子們之間也可以自己解決,等他們解決不了了,大人再出面引導自己的孩子,鍛鍊和引導孩子交際能力才能讓孩子以後成爲香餑餑。

07

“我畫的故事書”VS“你看你畫的這都是什麼呀!”

孩子一開始畫畫是自由自在的,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去畫各種不存在的事物,或現實中不可能實現的事兒,但是家長看到就覺得“這個不該這樣畫”、“那個根本不存在”。

然後孩子的想象力一點一點被剝奪,你怎麼知道孩子畫的東西,未來不能實現呢?更何況,發明創在原本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呀。

想象能力是無價的,探索能力也是必備的。不斷否定孩子所想所畫,最後孩子這些無價的東西就都消失了。

08

“淋雨真好玩”VS“趕緊回家會生病”

這只是一個小例子,生活中,很多父母保護過度,抓個螞蚱、蛐蛐,父母說:“太髒了!趕緊扔掉!”

玩沙子玩泥巴,父母會說:“這麼髒,當心細菌爬你一身!”

但其實,接觸大自然,能讓孩子更好地鍛鍊身體抵抗力。

過度保護,讓孩子做什麼都有所顧忌。

不敢與人說話,不敢自己買東西,別的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的滑板車,孩子不敢玩因爲“媽媽不讓,我也不敢。”

孩子變得越來越膽小怕事,什麼都不敢嘗試,畏首畏尾,是變成了聽話的乖孩子,但也變成了只會依賴父母的“媽寶”!

所以,別總是以愛之名干涉孩子太多事情,因爲,翅膀一旦被剪掉,是不會重生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