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

公元二百六十三年,姜維在漢中斂兵聚谷,不到一個月漢中就告失守,蜀漢政權岌岌可危。更要命的是,姜維被鄧艾和諸葛緒拖住,無法回救漢中。危急關頭,姜維詐取雍州,調動諸葛緒回救,趁機退守劍閣(今四川省劍閣縣北),藉助險要的地形,擋住了鍾會的大軍。鍾會無法攻破劍閣,慮“糧運懸遠”,已經有了撤退的打算。鄧艾這邊,已經攻克姜維曾經屯田的沓中,順勢推進。鄧艾發現蜀軍主力被牽制在劍閣,向司馬昭建議,由其領軍三萬,由陰平小路攻掠漢德陽亭(即梓漳郡漢德縣陽亭,位於今劍閣縣中部,青川縣南部)再奔赴涪城(今綿陽),進而威脅成都,直搗腹心。於是,鄧艾主導的三國後期軍事史上經典戰例奇襲擊陰平就此打響。

偷渡陰平是一戰滅蜀的關鍵,此計高明之處在於:魏軍從陰平繞小道攻涪,這樣姜維若從劍閣來救援,則劍閣勢孤易破,鍾會大軍即可前進;若蜀軍不援涪,魏軍破涪,切斷姜維後路,並可直指成都。那麼,陰平小道在現在的哪裏?地勢有多險要呢?

多方研究發現,陰平小道起於古陰平郡,即今甘肅省隴南文縣的鵠衣壩(文縣老城所在地),途經文縣縣城,翻越青川縣鎮的摩天嶺,經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今南壩鎮),全長265千米。長度與《三國志》記載完全一致,名稱也與該書記載較爲吻合,這條路應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陰平小道。

這年十月,徵西將軍鄧艾採用以迂爲直、避實就虛的謀略,率領手下三萬多精兵自陰平道出發,一路攀登小道,鑿山開路,造作橋閣。據《三國志》記載,“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面對“山高谷深,至爲艱險”,不能開道的絕險之地,以及“糧運將匱,頻於危殆”的窘境,鄧艾身先士卒,“以氈自裹,推轉而下” ,將士們紛紛效仿,不幸者粉身碎骨。《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有類似的描寫:“艾取氈自裹其身,先滾下去。副將有氈衫者裹身滾下,無氈衫者各用繩索束腰,攀木掛樹,魚貫而進。”

穿過七百多里的荒無人煙之地,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後,翻越天險摩天嶺到達喬莊,魏軍終於通過了陰平險道,到達江油。從陰平到江油,高山險阻,人跡罕至,加上蜀漢此時極度腐敗,並沒有在此設防。滅蜀之戰各方的進軍路線,我們可以參考下圖。

鄧艾奇襲陰平之所以能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鍾會在劍閣的正面戰場上拖住了姜維、廖化的主力部隊,使得蜀國後方防禦空虛,給鄧艾可乘之機。鄧艾選擇的進軍路線極爲高明,行軍至碧口,沒有選擇繼續沿河谷傍道而行,由白水街直穿青川經青溪過平武南壩(古江油戍)抵達涪城。因爲這條路全線沿河谷構造而成,只有青溪鎮至南壩鎮間一座被稱爲“橋子頂”的高峯(海拔2300米),其餘路途均較和緩平順,是由甘入川的正路;但此線居民聚居點較多,且路程長,不利於掩軍突襲的戰術。鄧艾選擇的是從碧口出發,翻越海拔2227米的摩天嶺,直抵喬莊鎮,此後再繞道雁門壩(即漢德陽亭,另一說爲馬角壩)直驅平武。此路雖崎嶇坎坷,摩天嶺險峻難攀,但由碧口到喬莊只有數十里,還可避開戍守在白水關的蜀軍,到雁門壩後再“行無人之地七百里”至平武,完美地隱藏了鄧艾的戰術動作。

但是,鄧艾選擇的進軍路線固然能避開守軍,也因此導致行軍路線基本在山區。我們知道,山區是地質災害多發區,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爲什麼鄧艾行軍二十多天,沒有遇到滑坡、泥石流呢?

我們先來觀察一下我國滑坡、泥石流的分佈。

從上圖可以看出,我國滑坡、泥石流主要分佈在中部山區,特別是西南橫斷山區,尤其頻繁。陰平道位於西南橫斷山區,這裏山體衆多,山勢陡峻,土壤結構疏鬆,易積水,溝谷河流遍佈于山體之中,與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衆多的具有足夠滑動空間的斜坡體和切割面。廣泛存在滑坡發生的基本條件,滑坡災害相當頻繁。這裏也是泥石流的多發區,可以說,如果鄧艾軍隊遇上了滑坡或泥石流,斷無生還的可能。那鄧艾軍隊爲什麼沒有遇上?僅僅是幸運嗎?

我們注意一下鄧艾奇襲陰平的時間,《三國志》記載的是“冬十月”,《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也說,“是年十月自陰平進兵,至於巔崖峽谷之中”。我們注意一下這個時間,農曆的十月,公曆應當是11月多。此時的雨季早已過去,進入降水稀少的深秋。無論是滑坡,還是泥石流,暴雨都是重要的誘發因素。暴雨之後,如果巖體中存在着滑動面,由於水在滑動面上的浸泡,使其抗剪強度大幅度下降而易滑動。泥石流的發生更離不開暴雨,或者融雪性洪水。11月既少暴雨,更沒有融雪性洪水,發生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這是鄧艾能夠成功的地理原因。

但是,即使鄧艾偷渡陰平成功,擺在他面前的是江油關,江油頭是“關口險峯壁立,直插雲天;關下江流湍急,濁浪翻卷”的天險,鄧艾此時僅剩下兩千多極度疲憊的士兵,且已經斷糧,戰鬥力可想而知。鄧艾縱然是軍事天才,“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他能攻下江油嗎?幸運的天平,又一次站在他這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