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聞,在山東省東明縣某中學,開設了甲骨文課程,有老師教孩子們如何認甲骨文、寫甲骨文,讓孩子們瞭解中國文字的起源,並感受文字之美。

按說,這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多數網友對此也表示支持。然而,在對於新聞的評論中,還是有很多不同聲音,有人質疑學習用處,有人認爲學校作秀。

現在,學習甲骨文,除了搞文字研究的專家,更多的是與書法聯繫在一起。很多地方,時常會舉辦一些書法展,其中的一些書法展,會出現甲骨文作品。但是,無論是寫甲骨文的,還是欣賞甲骨文的,大多是一些中老年人,鮮少有年輕人的身影。

因此,這使甲骨文,除了自帶着3000餘年的滄桑氣息,似乎還沾染上了老年文化的蒼老味道。而這也彷彿意味着,只有一個人退休之後,有了空閒時間,纔會在養花種草、釣魚下棋、打太極拳、跳廣場舞、寫老幹體詩歌之餘,迷上這種古舊的文化。

但是,文化本身,並沒有青春與蒼老的區別,它不會因爲源自於數千年前,就滋生出陳腐的氣息;更不會因爲被中老年人所鍾愛,就違背了年輕人的審美規則。

中華文化之美,之所以缺少年輕的粉絲,只是因爲往往被束之高閣,養在深閨人未識,使很多的年輕人缺少與它接觸的機會,只能形同陌路。而形同陌路的原因,絕不是由於這些傳統文化,在數千年的荏苒光陰中,暮去朝來顏色故,失去了原有的美麗。因此,只要給這些傳統文化展現自己的機會,它們便將換髮出勃勃生機。

就好像,現在我們能夠看到,漢服、國風漫畫、國風歌曲成爲了流行元素,《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節目得到了熱播,李子柒更是火遍全球,擁有着億萬粉絲。這背後的根源,便是由於中華文化擁有了更多傳播的平臺。

這一切,也證明了,只要擁有展現自己的平臺,中華文化就能夠進入年輕人的世界,以自己的美麗,去征服他們的靈魂。

山東的這所中學,開設甲骨文課程,恰恰能夠爲中學生提供這樣一個平臺,讓孩子們擁有接觸中華傳統文化的機會,並感受這些文化的魅力。這種做法,對於傳承中華文化來說,可謂是功德無量,而絕不是喫飽撐的,更不是裝模作樣。相信有了這些甲骨文課程的開設,中華傳統文化還會更多地融入年輕人的生活,成爲他們青春的符號。

而且,中華文化,本來就應該是青春的符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