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本學期的期中考試來臨了。每次考試我們都會看到“幾家歡喜幾家愁”的情景。這不,期中考試一結束,就有許多家長給我來信,諮詢一些孩子的學習、心理等方面的問題——

有位家長來信說:“我的兒子這次期中考試又考了班級倒數,我真的很失望。想想,自認爲在他身上傾注了很多心血:暑假時,特地找了家庭教師給他補課;爲了他的學習,我甚至在學校外面租房子陪他。可是,他的成績非但沒有進步,反而越來越不行了。難道他真的那麼笨嗎?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從這位家長泄氣的話語中,我能感覺到他深深的無奈。在無計可施的窘境下,他想從孩子身上找原因,認爲孩子笨。可我還是很肯定地說,認爲是孩子的問題,錯,問題絕對在家長。

“很多家長容易重複這樣的錯誤:孩子平時學習成績不好,可有段時間刻苦學習,終於考了90分。孩子興高采烈地跑到媽媽面前,期待媽媽的誇獎。

可這個時候,媽媽說了和許多父母相同的第一句:‘你們班有考100分的同學嗎?’一個月後,孩子終於考了平生第一個100分,媽媽又問:‘你們班有幾個人考了100分?’孩子的眼睛一下子變得黯淡。

現在想想,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會有前進的動力嗎?孩子破罐破摔,家長就完全沒有責任嗎?

在我長期的教學實踐和學校管理經歷中,我發現了這樣一個令人痛心的事實:“孩子的天資差異其實並不大,但在父母差異極大的教育之下,有的孩子內心有了‘我是優秀學生’的自信,有的孩子則有了‘我智商不行’的心理暗示,這種自信或暗示就是孩子發展出現巨大差異的深層原因。”

家長要堅信,每個孩子都是一座金礦,而且在行爲中,要表現出期盼的真誠、情感的真摯、等待的耐心。

從以上的家庭教育的現象中,著名心理學家沈從德教授深刻揭示了孩子好、差與父母好、差之間的聯繫。

作爲家長,一定要深刻反省家庭教育中的一種思維:那就是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充斥着一種弱勢文化。

這種文化以“謙虛、低調、自己人、爲你好”等爲掩護,以刀子嘴、豆腐心爲藉口,總是瞪着一雙吹毛求疵的眼睛,善於用顯微鏡從負面找缺點、用放大鏡放大缺點,其結果是:辛辛苦苦擺將自己和孩子整治得遍體鱗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