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2012年的美劇《新聞編輯室》借男主角之口批判美國現實:“如今的美國比南北戰爭以來的任何時期都要兩極分化。”看如今美國大選跌宕起伏,不禁佩服編劇艾倫·索金清醒的洞察力。那可是2012年,那會兒還沒特朗普什麼事兒呢。

這幾天藉着美國大選的由頭,我重溫了《新聞編輯室》,卻生出一些與政治不太相干的感想。專業精神和新聞理想之外,編輯室裏充滿了濃濃的戀愛氛圍。老闆親自下場不說,還老母親似的操心同事A咋還不離開同事B,和更合適的同事C在一起,也不覺得他們彼此間的上下級關係構成啥障礙。放到如今,這有點不可想象。2019年,美劇《早間新聞》的編輯室裏,風向大變,辦公室戀情以醜聞的形式出場。連正經交往的單身男女也惶惶不可終日。儘管彼此尊重、公私分明,更年長、職位更高的男方時常自我懷疑:我有沒有脅迫、剝削女友?

兩部作品僅僅相隔七年而已。不得不說,時代潮流之洶湧,超出想象。

美劇向來注重政治正確,且不論是不是有矯枉過正之嫌、是不是少了點對人情的體諒,我們從中不難讀出深刻的社會觀念變遷。性與權力的關係,在我們這個時代正受到空前的審視。

更無可爭議的變化發生在大學校園。不必放眼世界,國內的“風向”也很明確。

教育部官網11月11日發佈了《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爲準則》,其中被議論最多的一句是“不得與研究生髮生不正當關係”。“不正當關係”這幾個字自帶曖昧濾鏡,誰都忍不住多看兩眼。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所謂“不得與研究生髮生不正當關係”,嚴格來說完全不是“新規”。教育部2014年關於高校教師師德的“紅七條”裏,就有一條是不得“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髮生不正當關係”。2018年的《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爲十項準則》中,這一點又再次被重申。大學師生間禁止發生不正當關係,說起來不過是常規職業倫理而已,爲何教育部要一再“關照”、一再緊盯?

這當然不能脫離時代背景,即近些年頻頻曝出高校性騷擾、性醜聞事件,對時事稍有敏感的人都體會得到整頓師風師德的迫切性。不過不妨暫時跳出男女關係的範圍去理解對“不正當關係”的關切。順着近日《準則》中“不得與研究生髮生不正當關係”往上看,我們會讀到“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讀到“按規定爲研究生提供相應經費支持”,讀到“不得要求研究生從事與學業、科研、社會服務無關的事務”。看出點什麼來沒?

教授成“叫獸”和導師變“老闆”背後,共享同一套權力邏輯密碼。爲什麼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遭受性騷擾的學生傾向於隱忍不發、或者“相信”自己是“自願”的?爲什麼大家對研究生淪爲免費勞動力、甚至“生活助理”一度見怪不怪?如果強勢一方被偏袒,權力得不到充分約束,“不正常”被扭曲爲“正常”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教育部三令五申強調“常識”,不難看出“撥亂反正”的強烈願望。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自然而然該被提出來:什麼纔是“正當的師生關係”?

毫無疑問這幾年各高校對性騷擾、性侵犯愈發堅定的零容忍態度是一種進步。主流聲音之外,我們多少聽到過“雜音”,比如有的男老師私下裏半開玩笑地“訴苦”: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招女研究生。

這當然是謬論,骨子裏含有對女性的貶低和敵意。但如果僅僅簡單回懟,也可能掩蓋真實的矛盾。近年高校雷厲風行的整頓,很大程度上是對輿論作出反應。“輿論風暴”以破局之勢掃過,然後呢?師生之間相處,究竟該依照何種規範和共識?

其實既有的討論已經做了很好的鋪墊。舉個例子,大家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師生之間的不正當關係不僅是私德,而關乎公平。尤其是導師和研究生之間,實際上不存在“平等自願”一說,更擺脫不了權力尋租色彩。接下來的問題是,除了顯而易見的婚外親密關係,單身師生之間的羅曼史“正當”嗎?2018年人民大學出臺的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中,把“與有利益關係的在校學生髮生戀愛關係”列爲違規行爲。這說明,師生戀中可能存在的利益衝突以及權勢脅迫,已開始被重視。衆所周知,以自由著稱的美國,其高校在對待師生戀的態度上保守得近乎古板,且禁令日益嚴格。我想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師生之間絕對的權力失衡,“浪漫”和性騷擾之間往往只有一步之遙。而相比其他職業,教師也肩負更重的道德責任。照搬他國經驗不一定公允,但對師生關係加以更加苛刻的規定和限制,是不可迴避的時代潮流。是時候重新審視那些“象牙塔裏的浪漫”了。

近年中外關於師生戀等話題的討論裏,至少可以得出一項共識,就是正當的師生關係要以基本的界限感爲前提。我看過一個在加拿大讀書的留學生講述,自己在某封郵件裏問了老師較爲私人的問題,結果遭到批評教育。老師說,學校規定,師生之間不能交流這個。在我們熟悉的語境中,這大約會被嘲笑爲“假正經”。但類似“無情”的規則恰是專業與公平的保障,這又恰是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地方。

一個不大引人注意的背景是,美國等西方國家高校裏那些謹小慎微的規範,是和社會輿論長期互動、並經過學術共同體內部討論投票的結果,它們既是自上而下的規定,也是羣體共識。對我們而言道理也類似。當新的道德共識成形,才能踏實地判定,我們真的進步了。

(文/張靜雯)

微信號:Talkpark

聲明:文章如需轉載,請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處、微信號等信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