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延遲退休”要來了 我該怎麼辦?多渠道養老規劃從現在做起

來源:理財週刊

近期出臺的“十四五年規劃建議”中指出將“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堅持統一規定同自願選擇相結合,小幅逐步調整”。這意味着醞釀多年的“延遲退休”真的要來了。

爲什麼要“延遲退休”?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0年我國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6.96%,到了2019年這一數據變爲12.57%,也就是說近20年以來,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增長了80.6%。

按照聯合國的定義,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佔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意味着整個國家或地區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比例達到14%即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則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說,目前我國已經接近“深度老齡化社會”。

然而,面對已經到來的老齡化社會,我國在老齡人口保障體系建設方面卻明顯不足。

中國社科院2019年4月發佈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指出,隨着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和社保繳費基數的下調,未來幾年養老金很難維持當前的上漲速度,最後到2035年將耗盡累計結餘。

“到2035年最早一批80後也只有55歲,沒有到達退休年齡。也就是說,80後很有可能成爲無養老金可領的第一代。”上述報告分析。該報告還建議,“儘快出臺延遲退休年齡的方案。”

可見,當前的“養老金”支付壓力,是實施“延遲退休”的重要原因。

我國是人口大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所以希望社會保險完全覆蓋今後個人的養老需求,這多少有點不現實。因此,從財務上說,越早開始積累退休金越好。

建議那些35-50歲正值年富力強的朋友們,應當在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積極參加僱主提供的額外的“退休計劃”,包括企業年金等。如果沒有這種福利的話,則可以通過定期儲蓄、穩定的投資規劃等多種方式爲退休生活提供保障,下面分別介紹。

01

學會理財

“理財”是一個大話題,包含很多理念和經驗。但是,現實中理財領域的投資者教育工作良莠不濟,幾年前很多理財機構、公衆號建議人們去投資P2P,如今都成了悲劇。所以,投資者一定要自己有持續的學習能力、理性思維的能力。

此外,目前理財市場比較混亂,很多知名機構都連連爆雷,投資者應該知道“理財”不僅是投資生財,更包括如何防範投資風險。

目前公募基金中有不少創新品種,正是爲了滿足投資者長期、穩健的投資需求而設立,可以與退休規劃結合起來。

例如,母基金(Fund of Funds,簡稱FOF),一種專門投資於其他證券投資基金的基金。FOF並不直接投資股票或債券,其投資範圍僅限於其他基金,通過持有其他證券投資基金而間接持有股票、債券等證券資產,相當於“一籃子基金”。

再例如“養老目的基金”,它以追求養老資產的長期穩健增值爲目的,鼓勵投資人長期持有,採用成熟的資產配置策略,合理控制投資組合波動風險。

02

適當時機買房

買房除了可以滿足自己的住房需求之外,按月還貸款的過程本身也像是一種“強制儲蓄”。此外,房產的增值是天然的“複利”型增長,在和平時期可以抵禦通貨膨脹。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收入預期是上升的,如果財力容許,可以在適當的時機買房。

可是,如果錯過了買房的最佳機會,現在纔想起來“買房養老”,那難度就加大了。但總體上來說,即使在一線城市沒有機會買到第二套房,其自住的第一套房也具有“以房養老”的價值。這體現在三方面。

首先是“資產置換”的價值。年輕時住大房子,年老空巢期就不需要那麼大的面積了,可以大房子置換成小房子;市區地段的房子也可以置換到空氣、環境更好的郊區。這樣就可以增加一大筆錢用來彌補養老金的不足。

此外,如果不置換,把房子租出去也可以。租金收入加上老兩口的養老金,應該可以住進去一個相當不錯的養老院。這樣,不需要動用額外的養老積蓄,就基本可以實現老有所養了。

第三,當進入生命最後歲月,完全可以將房產出售,變現資產價值。一線城市的房產價格未來有可能調整,但中長期趨勢是向上的。因此,在一線城市以及核心省會城市,老年人擁有至少一套房產,養老的難題就會化解大半。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買房要慎重,一定要考慮好自己是否有真實的需求,如果只是跟風兒,搞不好就成了“大坑”。

03

持續儲蓄

如果沒有買房也不計劃未來買房,則一定要養成持續儲蓄的好習慣。

04

利用保險

目前,很多大型保險公司都推出互聯網銷售的消費型重大疾病保險,具有保障高、保費低(通常爲幾百元一年)的特點,是非常適合大衆基礎性投保需求的保險產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