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浦東發展人民幣離岸交易處於重要時間窗口期,意義重大

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慶祝大會上提出“將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浦東要努力成爲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並特別提出“支持浦東發展人民幣離岸交易”。在當前階段,在上海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並逐步形成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是重要的金融制度變革,具有重要意義。

離岸金融業務處於重要窗口期

在傳統意義上,離岸金融市場是指從事外國貨幣交易,實施特殊的稅收和金融監管政策的市場。簡單地說,雖然其設在境內,但一般僅爲非居民提供服務,同時與境內銀行及金融體系相對隔離。因此,離岸金融市場最重要的特徵是不受本國金融管制、稅制和外匯管制的約束。

從發展歷史來看,離岸金融市場大致可分爲四個發展階段:一是上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以傳統國際銀行業務的發展爲主。

二是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晚期,跨國銀行和歐洲貨幣市場(特別是倫敦的歐洲美元市場)發展較爲迅速,離岸金融中心在全球興起。其中,1981年在美國本土建立的美元離岸市場——紐約國際銀行設施(IBFs)尤其值得關注,IBFs的設立和發展改寫了傳統離岸金融市場僅交易外國貨幣的定義,作爲一種過渡性手段,對美國在金融管制條件下提高其金融市場的全球競爭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上世紀90年代之後至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前,在金融全球化的加速推進以及各國金融管制放鬆的背景下,離岸金融市場存在的意義相對減弱,同時發展相對減緩,但仍佔據重要地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評估,次貸危機爆發前全球仍存在42個離岸金融中心。

四是自2009年人民幣國際化加速推進以來,在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人民幣離岸市場相繼發展和壯大,這是近年來我國力推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出現的一個重要現象。

自2009年我國政府推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已取得長足進展,但隨着國內經濟不斷下行、美國等發達經濟體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趨勢抬頭以及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戰略遏制,人民幣國際化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不確定性逐步增加。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階段性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但是,由於中國的資本項目短期內難以實現完全開放,因此上海的金融市場難以完全開放。

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要求“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戰略”,並要求“對標國際上公認的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園區,選擇國家戰略需要、國際市場需求大、對開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區尚不具備實施條件的重點領域,實施具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

另外,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旨在促進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有鑑於此,在浦東新區或臨港新片區儘快推動離岸金融業務(特別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是一種重要的金融市場和金融體制變革,同時,該業務的推動和發展處於重要的時間窗口期,具有如下戰略作用:

1.夯實上海人民幣國際化中心地位。上海“五個中心”建設承載的是國家戰略,上海全球性金融中心建設的長遠目標與人民幣國際化之間的關係最爲密切。而現階段大力發展上海人民幣離岸市場,有利於在資本項目完全開放之前爲境外投資者提供一個完全開放的人民幣資產市場,對增強人民幣全球競爭力,夯實上海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中心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2.夯實上海全球人民幣資產定價中心地位。在上海儘快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廣度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對於未來資本項目完全開放後對接上海現有的在岸人民幣市場、夯實上海全球人民幣資產交易、管理和定價中心地位具有重要戰略作用。

3.是推動我國金融開放的一種過渡性手段。在特殊的政策優惠下,離岸金融市場便於爲境外居民提供一個自由交易和投資的金融市場,是在資本項目完全開放之前推動我國金融開放的一種過渡性手段,同時也符合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雙方的意願。

4.緩衝外部金融衝擊。在離岸金融市場建立的前期階段,作爲與境內金融市場相對隔離的市場,如同一個金融“資產池”,具有“吐納”境外金融資產的作用,有利於緩衝在經濟、金融動盪時期境外資本流動對境內金融市場和宏觀金融政策的衝擊。

5.鞏固上海“一帶一路”橋頭堡地位。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有利於爲貿易和航運業務融資,促進新片區離岸貿易和航運業務的發展,促進人民幣的對外輸出,同時有利於境外長期資本對我國的直接投資和我國長期資本的對外投資。

6.有利於促進我國的金融改革和發展。通過境內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與上海離岸金融業務,提高境內銀行的國際化經營水平,培養國際化的金融人才。

當前在上海自貿區推行的自由貿易賬戶(FT賬戶),雖然在推動資本項目開放上具有一定作用,但仍難以達到發展離岸金融市場所能達到的重要功能,特別是FT賬戶很難像離岸市場一樣形成一種具有深度和廣度的金融市場。離岸金融市場在稅收、存款準備金、外匯管制等方面實施特殊政策,對外完全開放,並以金融產品開發爲重點,形成包括基礎性產品、金融衍生品等在內的金融市場,可有效擴大境外對人民幣金融產品的需求規模,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上海全球性金融中心建設。

離岸金融市場發展步驟

從推動離岸金融市場發展的策略和方法看,可在一個小的行政區內通過一套記錄國際金融業務收支情況的賬戶體系進行實施。爲控制風險,浦東新區發展離岸金融市場可採取如下步驟:既可將原來的FT賬戶拓展爲離岸性質的賬戶,也可先在自貿新片區通過現有的離岸賬戶與境內金融市場隔離,即首先,實施“隔離型”離岸金融業務和市場;其次,待取得發展和風險防控經驗後,再擴展到整個自貿區,並在資本項目逐步開放過程中,向“滲透型”離岸市場過渡;最後,待資本項目完全開放、中央銀行的貨幣調控能力顯著提高後,再發展成爲“融合型”金融市場。

即:第一步,在“隔離型”模式下,在新片區範圍內,對參與者實施先少後多再放開的策略。此階段,可完善和拓展FT賬戶功能,或允許現有的離岸銀行賬戶(OSA)既吸收外幣存款和發放外幣貸款,又允許經營人民幣業務,先對新片區內的企業和非居民開放,並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銀行參與離岸金融業務,但總體上實施“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原則,即境外資金可以自由進出離岸賬戶,但離岸賬戶的資金進入境內要予以嚴格控制。也就是說,此階段爲防止離岸賬戶的設立對境內金融市場造成衝擊,資本項下的交易仍採取額度審批制;對存款準備金、存貸比等監管指標在適當放鬆的同時,仍加以保留,以防離岸市場規模短期內過度擴張對境內金融市場帶來衝擊。

第二步,將實施範圍擴展到整個自貿區,並隨着國內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完成以及資本項目基本實現開放,再發展“滲透型”離岸市場,此時對內外資金流動可適當放鬆,但仍實施審慎監控。

第三步,在完全實現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可自由兌換,且貨幣政策調控能力顯著增強後,實現離岸市場與在岸市場的融合,使二者一體化發展。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上海發展離岸金融市場與香港現有的離岸人民幣市場雖然存在着競爭,但總體上是戰略協同關係。目前境外對我國境內的投資70%左右通過中國香港。但從戰略高度考慮,上海應發展自己的離岸金融市場。

根據國際經驗,稅收和存款準備金等優惠,是離岸市場具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而且一個國家內部可設立多個離岸金融市場。如1981年紐約設立IBFs以來,美國很多州都效仿紐約不同程度地採取了稅收優惠,佛羅里達州甚至全部減免了IBFs的地方稅;英屬地區百慕大、曼島、澤西島和維爾京羣島等9個地區(城市)同時在發展離岸金融業務,不但沒有削弱倫敦的全球離岸金融中心地位,反而通過競爭加強了其地位。

起始階段以上海自貿區新片區作爲平臺,“研究適應境外投資和離岸業務發展的新片區稅收政策”,大力發展上海離岸金融業務,與香港開展合作和適度競爭,形成滬港人民幣離岸市場協同發展的“兩翼”,有利於從戰略高度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中國金融的崛起。從區位的功能定位看,上海離岸市場直接依靠長三角經濟區,業務立足於服務自貿區,並輻射國內和全球,而香港離岸市場則背靠珠三角經濟區,業務也同樣可輻射全球。另外,與香港相比,在上海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更容易實施監管,上海離岸市場與在岸人民幣市場在地理上的融合,也使得後期兩個市場更容易實施滲透型和融合型的中長期發展目標。

(作者:高洪民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剛系助理研究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