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四五”經濟增速目標如何定?社科院專家這樣建議

展望“十四五”,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就是GDP增速目標的設定。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黨中央的建議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戰略的。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建議稿對“十四五”和到2035年經濟發展目標採取了以定性表述爲主、蘊含定量的方式。編制規劃《綱要》時可以在認真測算基礎上提出相應的量化目標。

“十三五”之初,我國將GDP年均增長目標設爲6.5%。那麼,未來五年,是否還應設立具體的GDP增速目標,設定爲多少比較合理?

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吹風會,邀請多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解讀“十四五”並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提出,“建議‘十四五’期間年均GDP增速預期目標設定在5%左右比較合適”。這樣的建議綜合考慮了當前的經濟增速水平、現有資源要素的利用情況、內外部的不確定性,也給未來的高質量發展留出了足夠的空間。

李雪松認爲,“十四五”期間,可以繼續設定年均增速目標。作出這個判斷有兩方面考慮:一是我國目前還處於中等收入國家階段,作爲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應該繼續設定增長目標,增加居民收入;二是近幾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改革、開放、創新的活力將在“十四五”期間得到釋放,這些經濟增長的活力也可以支撐經濟保持合理適當的增速。

李雪松進一步表示,根據他們的研究和測算,“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年均GDP增速可以達到5%~6%之間,但考慮到疫情的影響,2020~2022這三年間,經濟增速會出現比較大的波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羣慧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是去工業化。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發揮製造業的創新效應和產業帶動效應,是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黃羣慧解釋說,從理論上分析,在現代化過程中,隨着一國人均收入的提升,製造業所佔比重就會逐漸下降。但需要注意,製造業本身具有創新效應、產業關聯效應以及外匯儲備效應等,如果這些效應還沒有充分發揮好,製造業比重就快速下降,會產生過早“去工業化”的問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放眼國際,日本、韓國等,人均GDP已邁入3萬~4萬美元水平,但製造業佔比依然保持在20%以上。目前中國人均GDP剛突破1萬美元,製造業佔比已經低於30%。因此,需要保持製造業佔比穩定。”黃羣慧說。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要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建議稿還提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製造業集羣發展。

黃羣慧認爲,要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是要從低成本出口導向工業化轉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工業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