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車間鋪就致富路

◀社區便民中心很便民

社區門診服務貼心

公益愛心手牽手

——挪出窮窩天地新

“現在不僅住上了新房,還有了工作,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近日,淅川縣盛灣鎮盛和社區內,搬遷戶張鋒聊起現在的生活,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3年時間裏,淅川縣共有19813人像張鋒一樣,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紅利,住進了舒適的樓房,謀得一份滿意的工作。他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以前覺得連滿足基本的溫飽都是奢望,現在正實現跨越奔小康的巨大變化。

張鋒的家鄉在大山深處的一條溝中,有兩個上小學的孩子。學校離家有3公里多,還要經過一條河,河上沒有橋,都是蹚水過河,一到夏秋河水上漲,張鋒的心就揪着,當時一家人最大的願望就是離開大山。2016年,張鋒一家四口被列入易地扶貧搬遷名單。2017年4月,張鋒搬進了盛灣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開始了新生活。社區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距離鎮政府、衛生院、中心小學都不足500米。他說:“再也不用擔心孩子上學的事,自己也能安心打工掙錢了。”

當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易地扶貧搬遷便成了擺脫貧困的有效途徑。“十三五”期間,淅川縣按照中央統一部署,積極落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將生活在生存條件較差地區的貧困人口搬遷安置到其他地區,通過改善安置區的生產生活條件、調整經濟結構和拓展增收渠道,幫助搬遷人口脫貧致富。

自2016年以來,淅川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爲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來抓,集中精幹力量,用好一切資源,克服一切困難,採取得力措施,全力以赴推進。縣委、縣政府專門成立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制度保障。聘請了專業規劃設計單位,科學編制了“十三五”總體規劃和分年度實施方案,有效保證了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科學、規範實施。嚴格按照精準識別的11個步驟進行落實,將原標註的6278戶24997人覈減到5121戶19813人,將不符合區域條件要求的5184人排除擬搬遷對象。嚴格落實“四靠”要求,整個“十三五”時期全縣新建安置點37個,靠縣城4個,靠集鎮9個,靠園區8個,靠景區16個。嚴守工程質量、住房面積及拆舊復墾三條紅線,規範化、標準化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做到拆舊搬遷同步推進。各鄉鎮與易地扶貧搬遷戶簽訂舊房拆除和宅基地騰退協議書,加強政策宣傳,實行補助獎勵,做到入住即拆舊、拆舊即復墾。

截至2018年底,淅川縣累計完成投資11.6億元,使5121戶19813人搬出山區、住進社區,勝利完成了“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任務。2018年10月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到淅川觀摩,淅川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和省市領導的肯定。

——建設宜居新家園

得住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要讓貧困羣衆搬得出,還要讓他們融得入,住得舒心、開心。毗鄰淅川縣工業園區的光明社區,是淅川縣最大的縣城安置點,也是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去庫存”的創新產物,共安置1021戶4208人。

光明社區負責人衡志強告訴記者,剛開始的時候,一些搬遷羣衆連房門鎖怎麼開都不會,甚至不會用牆壁開關,更不用說用天然氣燒水做飯。社區的黨員幹部就一戶戶走訪,手把手教,把黨的關懷實實在在送到這些貧困羣衆心裏,用組織的力量讓貧困羣衆逐步提振生活自信,儘快融入社區生活。

在居住環境、生活習慣都被改變的情況下,建設更加宜居的幸福家園,有利於搬遷羣衆更快“穩下來”。淅川縣各級政府突出安居樂業這一主線,想方設法爲搬遷羣衆打造優美環境、提供便利條件,讓他們切身感受到搬遷後的美好生活。採訪中,記者看到,各搬遷安置點均配有社區衛生室、幼兒園和學校,確保羣衆就醫上學不愁;配套社區商店和愛心超市,確保生活必需品就近購置不愁;依託社區便民中心搞好醫保、社保等便民服務,使搬遷戶困難有人管、有人幫,確保民生事項辦理不愁;通過建好文化廣場、設置體育器材、組織文化活動,確保羣衆精神生活需求不愁。衡志強表示,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社區紮實開展“四個不愁”工作,使搬遷羣衆深刻感受到了搬遷帶來的生活和環境新變化,讓羣衆住得安心、生活舒心。

“走一道嶺來翻一道溝,山水依舊氣爽風柔,東山頭牛羊哞咩亂叫,我挪一步我心裏頭添一層愁,剛下鄉野花迎面對我笑……”8月28日,在淅川縣滔河鄉思源社區文化廣場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文化愛好者、文藝志願者在這裏交流切磋,唱歌跳舞、欣賞戲曲、聽大鼓書、走模特步……盡情享受這份快樂和悠閒。

作爲淅川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亮點之一,思源社區配套建設了文化廣場、文化中心等文化服務設施,使搬遷羣衆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豐富,幸福感大大提升。

易地搬遷不僅僅是簡單的地理位置變換,更需要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規律。淅川縣滔河鄉黨委書記張本貴介紹,思源社區積極探索實施有管理機構、有配套設施、有服務中心、有管理制度、有活動載體的“五有”管理模式,力促搬遷羣衆儘快融入新生活。同時,開展“好兒媳、好公婆、最美脫貧戶、孝善敬老典型”等評選活動,對先進典型進行表彰,頒發紅旗和獎金,用榜樣的力量引領社會文明新風尚;在每個安置點建立了愛心超市,實行積分化管理,搬遷羣衆憑藉平時參與社區公益活動獲得的積分,到愛心超市免費領取生活用品;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到安置點開展文藝巡演,豐富搬遷羣衆文化生活。

——鄉村振興拓新路

致富

面對淅川縣易地扶貧搬遷的特殊性,爲解決好搬遷羣衆的後續發展問題,淅川縣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在搬遷的同時,致力做好“產業、就業、增收、管理”四篇文章,力保搬遷羣衆“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想讓搬遷羣衆脫貧致富,產業扶貧是重點。”淅川縣發改委黨組書記餘立新說,在易地扶貧搬遷的同時,淅川縣各地同步謀劃產業發展,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業、手工業、鄉村旅遊業等致富產業,幫助貧困羣衆走上致富路。各地還在大的搬遷安置點建立了扶貧車間,方便羣衆就近務工,爲脫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成本低,收益見效快,種香菇是個好門路!”淅川縣馬蹬鎮王雪玲在技術專家的幫助和指導下,如今已是半個香菇種植行家。她說,香菇一年產4茬,培育過程也省時省力。“生長環境得控溫,在揭棚、蓋棚上要下功夫,溫度溼度調節、菌棒注水、香菇烘乾這些步驟都要做好,這樣才能讓香菇長得好,賣得好。”

近年來,淅川縣立足既要保水質、又要保脫貧的特殊縣情,結合實際,探索出了“短中長”三線結合的產業發展路子,確保搬遷羣衆“短期能脫貧、遠期能致富、未來可持續”。“短線”產業重點發展食用菌、小龍蝦、中藥材等短平快項目,確保搬遷戶當前能脫貧。目前全縣已發展食用菌1000萬袋、小龍蝦8000畝、中藥材2萬畝,戶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中線”產業重點發展以軟籽石榴、薄殼核桃、大櫻桃、杏李爲代表的經濟林果,林下套種丹蔘、油牡丹、黃姜、花生等經濟作物,實現長短互補、以短養長。目前搬遷戶已發展經濟林果2萬餘畝,實現搬遷羣衆人均1畝果園,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長線”產業重點發展生態旅遊,確保未來可持續。淅川縣立足實際,推動產業扶貧和生態旅遊融合發展,目前已培育鄉村旅遊點和農旅示範園40多個、農家樂500多家,輻射帶動搬遷戶 600多戶,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村裏交通也不方便、水也缺,搬出來住在新家裏,房子也大,各方面條件都好,我上班的眼鏡廠離家很近,在這上班,一個月兩千多塊錢,一年能拿個兩三萬塊錢,日子越來越好。”寺灣鎮前進社區貧困戶李振喜告訴記者。

和李振喜同樣感受的還有毛堂鄉搬遷戶吳順姣,自從搬進銘澤社區,吳順姣整個人都變得精神許多,因爲社區距鄉政府、衛生院、超市只有一路之隔,距離初中、小學都不足400米,社區還安排她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工作,一個月有近兩千元的收入。據瞭解,截至 10月底,淅川縣易地扶貧搬遷人口中共有勞動力10036人,已全部實現了穩定就業,搬遷戶全部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穩定脫貧。

在充滿生機的淅川大地上,一排排樓房拔地而起,一個個建成投用的產業項目煥發着活力,臉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脫貧羣衆過上了更加出彩的生活……易地扶貧搬遷是歷史性工程,目前淅川縣搬遷工作已圓滿完成,接下來對搬遷羣衆後續的支持和發展則是重中之重,這對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助力南陽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