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位于黑龙江省北安市的626厂接到一个任务:开足马力为志愿军生产50式冲锋枪。这是当时国内唯一一个能生产50式冲锋枪的军工厂。接到任务的626厂厂长尚耀武犯难了。

1951的《人民画报》,志愿军羡慕地看着友军手里的冲锋枪

626厂的前身是张作霖的“奉天军械厂”,原厂址在沈阳。1948年沈阳解放时,奉天军械厂被收归国有,并改名为51兵工厂。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适应战争形势,51兵工厂的枪械分厂迁到了哈尔滨以北300公里的小城北安,并更名为国营第626厂。

搬到北安的626厂主要生产各类步枪,包括三八式步枪、民二十四式步枪等。尤为难得的是,该厂在1950年成功的仿制了苏制PPSH-41冲锋枪,国内命名为“50式冲锋枪。”

使用71发弹鼓的50式冲锋枪

50式冲锋枪(PPSH-41)的射速达到每分钟900发,5秒钟就可以清空一个71发的弹鼓,相当于每秒钟向敌人射出15发子弹。这种泼水式的火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大受欢迎,因为美军的空中优势,志愿军不得不大量采取近战、夜战的方式接敌,50式冲锋枪尤其适合这一战术。

后来因为重量、后勤等因素,71发弹鼓被改成了35发弹匣,但它的火力并没有受到影响。志愿军还创造出在枪管上绑手电筒等最早的“CQB”战术,因此前线需要大量的50式冲锋枪。这个任务当然就落到了国内唯一能生产50式冲锋枪的626厂身上。

夜战中使用50式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

此时的626厂搬到北安还不到两个月,许多人还没有适应这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一些高精密的设备在搬迁途中损坏还没来得及修复,厂房和设备都还没有整理完毕。

最重要的一点,626厂虽然后仿制50式冲锋枪成功,但因为没有图纸,采用的是实物测绘的方式逆向仿制成功,并且由于人手不足,其实并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在之前也只是小规模生产了一批而已。但中国人就是不信邪,626厂立即成立管理委员会,召开了动员誓师大会,工厂一边让技术人员重新梳理资料,一边招工复产。

拿着50式冲锋枪冲锋的志愿军

短短两个月的时候,技术后员就重新绘制了1200多份图纸,工人师傅一边生产,还一边来了一次技术大革新。解决了原来的71发弹鼓容易卡弹的毛病,在加工枪管内的膛线时,创造性地的用挤压法代替了原来的拉削法。这一革新,不但让膛线更光洁、更标准、不易磨损外,还使得加工效论一下提升了100多倍。

后期根据前线的反馈,将71发弹鼓改成35发弹匣

1951年6月,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复产,首批2800支50式冲锋枪顺利下线,经军代表验收合格后,装上军列送往前线,成为战士们手里杀敌的利器。工厂还给志愿军战士们寄去一封信,信中写道:

请你们拿起我们亲手制造的枪,把美国侵略者彻底打回老家去,胜利一定属于我们,我们等待着你们的凯旋!

如今的626厂已改成博物馆

之后,626厂开足马力为前线生产50式冲锋枪,厂里的工人也从最初的不到千人,增加到后来的4000余人。到1953年7月停战时止,626厂共为前线输送了近36万支50式冲锋枪,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