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壓根沒有六出祁山,諸葛一共五次北伐,還有一次是曹魏的自衛反擊戰,所以五次北伐打了六仗,才被演義成六出祁山,而五次北伐中只有兩次是規模較大的,也是打出祁山的,其餘三次都是小規模戰鬥,談不上消耗了多少國力。劉備曹操打了一輩子仗,怎麼沒人說他們消耗國力,本來就是費禕才能不及諸葛亮,他主政以後託說征伐空費國力,所以只給了姜維一萬的兵馬,後世一些所謂的歷史學家就把蜀漢失國歸咎爲姜維伐魏,現在又有人開始歸咎爲諸葛北伐,好像不打魏國,蜀漢會流傳千古似的。

諸葛亮是得知吳國陸遜已經石亭大捷,大敗曹休十萬主力大軍後纔出兵的。太和二年(228年)八月,東吳陸遜大破魏軍,同年十一月,蜀漢諸葛亮聽說曹休戰敗,魏軍東下,關中虛弱,發動第二次北伐。諸葛亮攻打陳倉,出動軍隊不多,攜帶糧食不多,也沒有大規模附蟻攻城,是諸葛亮爲了策應孫吳,減輕孫吳的軍事壓力,而採取的圍魏救趙的策略。陳倉古城地勢險要,城堅壕深,不好攻打。此前四十年前,公元 188年,王國、韓遂率領10多萬西涼軍隊攻打陳倉80多天都沒有攻下來,消耗極大,後來還被嵩、董卓援軍大敗。周瑜程普魯肅三萬軍隊攻擊江陵城一年多時間,才逼走外無援兵的曹仁。冷兵器時代,城池很難攻克。

能攻下陳倉當然更好,攻不下就當練兵,何樂而不爲!而且在回軍路上殺了魏軍大將王雙,王雙可是殺了兩員蜀將的勇將,難道還不算勝利?只要戰略上達到了預期目的,就是勝利。第一將魏軍東援兵力成功地拖了回來,減輕了盟友東吳的壓力,這樣東吳就欠了蜀漢一個情。第二,雖然沒有攻下陳倉,卻爲第二次打陳倉積累了經驗。第三,拿下陰平、武都二城,擴大了版圖。而且退軍也是因糧草不濟的原因,既然強攻不下,何不改用其它辦法。第二次趁魏軍不備,出奇兵就佔領了陳倉。這表明諸葛亮審時度勢,神機妙算,不愧爲中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二伐緊接着三伐的時間,打陳倉諸葛亮率領的不是漢中全部主力,更像是去吸引魏軍主力的行動,因爲自西漢水地質改流後,陳倉就沒水路了。古代大規模行動必走水路運輸補給,這也是爲什麼曹操平河北殘兵要用7年,大部分時間在挖溝開渠。諸葛亮就是佔了陳倉也守不住,糧食運輸算靠棧道哪能持久?看看劉備爭漢中時的西川全民動員就知道難度。諸葛一打陳倉要隘,的確抱着打下來的決心,但最後沒打下來,蜀軍其實沒損失多少,但成功把魏軍關中主力牽制於此。

隨後,陳式率領漢中另一主力部隊直取魏涼州下轄武都、陰平(鄧艾偷襲路線)二郡,諸葛旋即從陳倉回軍,與陳式匯合陰平郡白水關,鞏固勝果。此二三伐吸取一伐教訓,聲東擊西取二郡,魏軍無法兜圈子兩頭支援。取徹底屏蔽漢中西線和成都西北安全,並打開了通往隴右祁山的通道,諸葛五伐魏國,最後兩次都走祁山道,打的也是最出彩。如果武都(祁山道)、陰平(成都屏障)不在手,蜀漢難建立全面防線。當年曹操徵張魯、張郃援隴西擊敗馬超,都是從陳倉到武都的線路,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這個厲害,魏國人口龐大,就是陸運後勤也比蜀漢木牛流馬運的多,照樣能滅蜀,所擔心只是地形。

冷兵器時代攻城從來都非易事,城內糧草充足,守方指揮官不是草包的話城一般都攻不下來,一般都是靠圍城斷其糧草水源或攻方以幾十倍的人命去換守方的人命才能攻下來,或者有些特殊地理位置的城用築壩引水的方式去把城淹了。古時候攻城很難,曹操攻下邳,關羽攻襄樊,把城都淹了,還打這麼久。配重投石機是12世紀纔有的,三國時期只有人力投石機,需要幾十上百人拉投石機,導致佔地面積非常大。陳倉城地勢險要,城下根本擺不下幾個投石機,所以只能用雲梯和衝車這種落後的戰法。而且陳倉城下,在不能打破城牆的情況下,幾萬人根本展不開,一次上城邊打的估計也就一兩千人,守軍並沒有人力劣勢,這種不在平原地區的堅城,別說一個月了,諸葛亮半年打不下,我都覺得正常。自古再堅固的城牆和人員物資,只要外援喪失,就無守的意義,相反只要外援在,再少的人糧都可以堅守。陳倉爲關中平原最西頭的入口。雖然城本身被圍,但往東方向蜀軍未控制任何地域。堅守是必然的。只能說諸葛亮是兵力不足且不敢冒險,兵力再多敢冒險直接強行放過陳倉往東佔領鳳翔、興平,穩住後直面長安,陳倉只剩投降。

諸葛亮二出岐山的目的是支援吳國,聲勢越大越好,進攻的地方越重要越好。支援就是雷聲大雨點小,況且倉促出兵糧草不足。蜀國國力衰微,人口匱乏,兵員短缺,諸葛亮不是不肯用險,是不能接受重大損失,很少用士兵生命強攻城池。諸葛亮和曹操雖然都是丞相,但是定位不同,諸葛亮是幫蜀國打天下,曹操是幫自己打天下。所以諸葛亮不能拿着蜀國的命運做賭注,而曹操可以,大不了打光了重來。評價一個人是不是軍事家不是看他打了多少勝仗決定的,是看他在特定情況下是否達到了一定的軍事素養,還有其軍事方面對後世有無重大影響決定的,戰爭的勝負因素在於國力,兵力,人力,士兵士氣,將領素質,主將意志,地形,天氣,後勤,甚至是運氣等等。

更不要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蜀國當時的國力無法發動如此一場前途未卜的奇襲,勝了面臨着與魏國的全面戰爭,雍涼地區還未鞏固,腹背受敵堅持不了多久。敗了則損失一員上將,數千精銳,主力部隊士氣盡喪,有潰退風險,蜀國已經經受不了這種大敗了。子午谷就是一個空想毫無實際操作性,一個把敵人想象成豬把自己想象成神的作戰計劃誰敢冒險。季漢不敢有大損失,所以諸葛亮一看不對就撤。姜維北伐打了幾個硬仗,殺敵過萬,諸葛都沒這麼大的殺傷,後來季漢接兵接不上,防守人員都不足,魏很快補充了兵力。

第二次北伐屬於突然性,只因爲吳國勝了魏國,使得魏傷了元氣,目的也是想吸引魏國注意力。否則也不會只帶20天的糧食就貿然攻城北伐。諸葛亮年初剛打了一場敗仗,年末就又興師北伐,而且並不是全軍出動,只是帶了數萬人打陳倉,陳倉對蜀漢又是一個很雞肋的地方。但是從政治角度考慮,一是聲援東部吳軍主力,二是要轉移國內矛盾,要爲自己攬功績。事實上,陳式攻下武都和陰平之後,劉禪就把陳倉之戰斬王雙的功績前後合併,又給諸葛亮恢復了丞相之位,不久又處理掉頭號反對派李嚴。所以諸葛亮的北伐不僅僅是爲國家打,也是爲自己打,一舉兩得。

諸葛亮這步棋其實是沒輸,就算能拿下陳倉都不能站穩,當時的處境是魏國強,而東吳只會坐山觀虎鬥,諸葛亮步步向進,他不會急着動手,諸葛亮和劉邦旗下韓信不一樣,形勢不同,劉邦爲養精畜銳之勢,居強之位,衆諸候形勢爲下,居弱勢。若得陳倉則一呼百應,而諸葛亮就算拿下陳倉也只能和魏相持對抗,保不敗之地,冒然出擊可能全軍。但有一步棋諸葛亮沒有走,是夜襲周邊的城池,分幾隊僞裝夜襲其他城池,攻一下就退天未完前就退回陳倉。這樣陳倉可得,但也不能攻,只能守住陳倉和長安,假以時日,大事可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