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是進士出身,文武雙全,有勇有謀,孫傳庭有能力,也有魄力扮演郭子儀角色,可惜遇到了崇禎。當時的局勢,孫傳庭手握十幾萬陝軍,佔據西安,扼守潼關,控制着整個關中。孫傳庭,哪怕只要有一點點歪心思,就可以扮演割據一方的軍閥角色。我倒希望,歷史能重來,孫傳庭不聽崇禎的,堅決不出關,走左良玉的路線。如果孫傳庭當皇帝,可以挽救大明,如果皇帝完全信任鼎力支持孫傳庭,可以挽救大明,大明朝內外交困,崇禎並不能從善如流、亦不能非常時期行非常之舉、其夙夜勤政只不過是個守成之君,當此亂局危局,一不能革新、二不能去弊,孫傳庭一個缺兵缺餉缺支持的人如何扭轉乾坤?大明朝積弊已久,傾覆只是早個幾年或晚個幾年的問題。

崇禎逼迫孫傳庭出戰李自成,孫傳庭奉命救援開封,但只率領五千精銳便進駐潼關,而且這5000人馬還是大明朝最後的精銳,加上潼關糧草不足,軍械荒廢,又受到瘟疫感染,明軍戰鬥力直線下降,最後僅僅在部隊剛剛恢復元氣,糧草軍械剛剛到位的情況下就率部出擊李自成,結果全軍覆沒。孫傳庭敗的不是自己,而是大明,明末風雨飄搖,根基已爛,否則也不可能起義不斷,只要這種造反根子沒解決,就會一波接一波,孫傳庭就算這次宰了李自成,還會有張自成王自成,孫傳庭早晚一死,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成功不是一個人的成功,失敗也不是一個人的失敗。

李自成擊敗孫傳庭後,此時已經建立大順朝,和明朝已經成了敵國,從法理上來說,只有和談,沒有招安。如果說李自成打了勝仗還要降級,這未免不合理。其次,李自成走到山西的時候,發了一道詔書給崇禎,要崇禎“如杞如宋”,就是說讓崇禎投降大順,他保全明朝的宗廟,沒道理到了北京城下反而顛倒過來。最後就是,李自成如果放棄攻打北京,回到西北,情況可能會很不利。李自成當時控制陝西、河南、山西三省和湖廣的四個府,這些地方全都剛剛經歷過饑荒和戰亂,能提供的錢糧很有限,但李自成剛剛收編了明朝除關寧軍外的所有邊防部隊,這些部隊原來都是由明朝的中央財政供養的。

李自成到了北京城下的時候,已經沒有別的路走了,要麼統一全國,要麼部隊瓦解。所以裂土封王的記載很可能是訛傳。《國榷》中提到,李自成派投降的太監杜勳去談判,要求崇禎遜位,《平寇志》也採此說,《再生紀略》則說李自成想“中分天下”,《懷陵流寇始終錄》提到了兩種說法,一種也是中分天下,另一種是李自成擔任大將軍,接管明朝朝政。李自成請封西北王的說法出自《明季北略》,但是《明季北略》是這幾本書中最不靠譜的,作者計六奇一輩子沒離開江南,而且在康熙二年纔開始着手蒐集資料。甲申之變已經過去二十年,當時的親歷者幾乎死絕了,誰也不知道計六奇的史料是哪裏來的。還有一種觀點認爲,李自成請封西北王的說法是李過和高一功在聯明抗清時期編造的,目的是淡化逼死崇禎一事,把李自成進北京、崇禎自盡歸結成“誤會”。

崇禎招安了很多農民軍,但是招安之後要拿出大筆軍餉去安置他們,這個崇禎有點負擔不起。而且招安的農民軍很多都不願意遵守官場規矩,受了招安之後和同僚衝突不斷。比如說張獻忠,招安之後熊文燦向他索賄,這在明末是官場慣例,但是張獻忠不僅不給還嘲笑熊文燦。還有就是李自成是一個異數,他從來不談招安,除了渡黃河那次他跟着高迎祥等其他六十營反王一起詐降之外,李自成不論被打到多慘都堅持不談招安。

李自成可以輸個十次八次,但孫傳庭一次也輸不起。李自成常常幾乎全軍覆沒,但又能馬上捲土重來。那是因爲明朝因剿匪不斷的加稅,使得農民軍根本不缺兵員。很多老百姓因負擔不起稅而加入農民軍,加上戰亂得很多老百姓家毀人亡。當時就有人反對只是一味的加稅剿匪,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剿匪很難成功的,治標不治本。

只有解決老百姓喫飯問題纔是重要的,只要能解決這個。解決農民軍是遲早的。《武狀元蘇乞兒》中皇帝對蘇乞兒講:你丐幫弟子上千萬一天一解散,我一天心不安。蘇乞兒講丐幫有多少弟子不是由我決定,而是由皇帝你決定。如果皇帝英明神武讓國泰民安,人人有飽飯喫,誰願意當乞丐。例如三國時曹操任兗州刺史,青州百萬黃巾軍入兗州。曹操收以壯丁爲青州兵,剩下的發給牛分給田地耕種,好像是租金四六分。一來解決了黃巾軍喫飯問題,政府又有增加財政收入。

一個王朝到氣數將近的時候,就要有一個明智之主,就像一個即將嚥氣的病人,必須找一個高明的醫生,對症下藥,才能挽救他的生命,就像康熙把皇位交給雍正時,也面臨着諸多問題,被雍正一一化解,在用人方面,雍正大膽之處無人可及,用的兩個能臣,都不是科甲出身,卻爲他的一系列改革,實行的堅決徹底而且成功。這一點崇禎差太遠了,但也怪不得崇禎,年紀比較輕,沒有社會經驗,又碰到這麼個亂攤子,要求不能太高,但是崇禎執政17年,政治水平沒有一點提高,大明江山能在他手裏堅持17年,說明大明還是有能臣悍將的。

那爲何大廈傾倒,他用人上有問題,他用人都是別人舉薦,或自薦,沒有自己對這位官員的瞭解,和考察,而且刻薄寡恩,只要沒完成任務就是殺頭,下獄。偏聽偏信。在農民起義軍被鎮壓一波,又起一波,就沒認識到其真正原因,只是一味地鎮壓,同時爲了軍費,還不斷的加重百姓賦稅。使得百姓政府產生更大矛盾。對朝政應整肅吏治,多釋放親民政策,以肅貪的方式充盈國庫。鞏固寧錦防線,不卑不亢的態度,與滿清洽談互不侵犯的條件。這樣休養生息,恢復經濟,如果能開放海上貿易,再創大明輝煌,不是神話。

明朝滅亡是系統性崩潰,遲早要完。只是如果崇禎操作只要稍微正常點,那明朝大概率不會砸在他手上,君不見唐僖宗,軍閥、宦禍、黨爭、農民軍、遊牧等等,五毒俱全,人家不還是壽終正寢,唐朝硬是沒砸在他手上,何況崇禎上來基本盤都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而且正是因爲崇禎一頓操作猛如虎,使得晚明提前爆炸,農民軍、地方豪強都沒有完成進化,邊軍也慘,只能依附外族,而且發育程度最高的遊牧漁獵勢力的後金,其實也沒有進化成完全體。

也先的瓦剌其實一點也不比後金差,最終都沒能打敗明朝,後金自身的問題也很多,要不是崇禎的操作,怎麼能入關將蛋糕做大?正常皇帝當政下的發展,最先的一定是後金,他們只配在山海關等地方啃牆。主觀上崇禎沒有帝王之道、御人之術。不過客觀上大明氣數也盡了,經濟層面來看,土地越來越把持在地主、大家族手中,和明政府縣官員沆瀣一氣,大明財政越來越捉襟見肘,中央搞錢越來越難了。崇禎算是催化劑,加速了其亡國進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