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個很有趣的朝代,尤其是在皇位的繼承上面,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說趙匡胤傳位給了自己的弟弟。

如若只是這一條,也算不上有趣,畢竟古往今來篡權奪位的很多,有趣的是,這個皇位最終還是回到了趙匡胤一脈手裏。

這哥倆兒正好是南北宋各掐頭,一人一半,更有趣的是,趙匡胤一脈中,趙德昭和趙德芳的後代都有做皇帝,這可真的是個大團圓,大圓滿的結局。

這一切從趙光義接班人的問題上,就有所反應,不管趙光義是不是如傳聞中那樣,是篡權奪位的,但至少趙光義在繼承人問題上的一波三折,會讓人覺的這就是老天對趙光義的報復。

(01)趙光義的外患

不管是篡位奪權,還是真的存在金匱之盟,趙光義從當上皇帝的第一天起,他的位置就岌岌可危,因爲不但趙匡胤的兒子們已經成年,而且自己還有個三弟,趙廷美。

大凡是昏君,都是那種過了今天沒明天,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很少考慮長遠,趙光義顯然不屬於昏君,他一定要再有生之年解決點自己皇位繼承人的隱患問題,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兒子順利接班。

但畢竟是親人,趙光義初期也並沒有太大的動作,直到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出現了非常嚴重的事情,這是這件事促使趙光義開始大開殺戒。

趙光義集結了北宋所有的精銳部隊,還帶上了趙普等高級文官,他要消滅北漢,並與契丹一決雌雄,以此來展示自己有超越哥哥的實力。

很可惜,趙光義完全高估了自己,在高粱河戰役中慘敗,皇帝陛下僅僅憑着一輛牛車逃了回來,身上還中了兩件,至於是臀部還是腿部,已經不重要了,敗都敗了名譽早就沒了,還區分是逃跑還是迎敵時候中的箭意義真的不大。

當時三軍都在苦戰,突然找不到皇帝陛下,頓時謠言四起,衆將領就要擁戴趙德昭稱帝,不過很快傳來了皇帝陛下平安的消息,擁戴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這次北伐徹底擊潰了趙光義的信心,但同時也讓他萬分恐懼,趙德昭的影響力竟然是如此巨大,幸好自己沒事的消息傳得快,不然趙德昭軍中繼位,這不又是一次陳橋兵變嗎。

接下來的事情,就比較戲劇化了,衆將士北伐之後,按常規皇帝是要賞賜的,但這次趙光義心情差到了極點,完全不提賞賜的事情。

結果趙德昭就跑去跟叔叔趙光義說該給將士的賞賜一定要給,這下趙光義徹底炸毛了,這不明白着屬於收買軍心嗎,當即放下狠話,等你做了皇帝再賞賜吧。

接下來就發生了不可思議的一幕,趙德昭回到府中之後,萬分恐懼,於是就自殺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書上是這麼說的。

自殺還是被殺,有時候就在一念之差而已,反正無論如何趙德昭是死了,但從此也加劇了趙光義清除隱患的腳步,畢竟自從中了箭之後,更讓他明白自己也會有死去的一天。

很快趙德芳也離奇的得病死了,史料記載是“寢疾薨”,就這樣太祖趙匡胤的繼承人是沒有了,但是趙光義還是不能安心,因爲他還有一個弟弟,趙廷美。

(02)大兒子瘋了

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皇位是要傳給趙廷美的,於是更經典的一幕出現了,歷代似乎都沒什麼創新,可能殺人誅心這就夠了,不需要再創新了。

趙廷美很快就被趙光義抓了起來,理由是他要謀反,而且是在金明池完成大典上,趙廷美計劃要刺殺皇上,謀反在古代第第一等大罪,很快這個沒權沒勢終日戰戰兢兢的趙廷美就被抓了起來,但出人意料的是,趙光義沒有殺他。

這是趙光義突然良心發現了嗎,當然不會,這一切都是因爲趙光義自己的兒子趙元佐,他很清楚自己三叔的爲人,也知道父親爲什麼會怎麼做。

於是趙元佐發瘋了,他要讓自己的父親難堪,他要救自己的叔叔,於是這個帝國未來的接班人見人就砍,動不動就拉弓射箭要殺人,趙光義無奈之下,就流放了趙廷美。

畢竟自己做這些都是爲了讓兒子繼位,要是兒子一直這麼鬧下去還怎麼繼位,所以趙廷美很幸運躲過了這一劫。

但很不湊巧,趙廷美很快又死了,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我們很難說就是趙光義乾的,但是他的兒子可以堅定地認爲,這就是老爹乾的,這一次趙元佐真的是徹底瘋了。

他點燃了自己的房子,這下子可把事情鬧大了,趙光義也生氣了,自己又不是隻有這一個兒子,一怒之下將趙元佐貶爲庶人,從此失去了競爭皇位機會。

但幾年後,趙光義死了,趙元佐似乎還有那麼一絲絲的機會,但很快就煙消雲散了,這都是後話,而此時趙光義心情雖然不好,但幸好二兒子趙元僖在。

這個兒子趙光義實在是非常喜歡,完全跟父親是一條心,趙光義對他也是各種加官進爵,準備要讓他做帝國的繼承人。

要不怎麼說,這是老天爺在報復趙光義呢,趙光義日以繼夜地處理這各種大宋朝的內憂外患,不管怎麼說趙光義絕對是個勤勉的皇帝。

趙元僖突然就死了,這一點讓已經步入了老年的趙光義實在是難以接受,完全沉浸在喪子的悲痛之中。

趙光義對元僖追念不已,曾在晚上悲哭流淚,整夜不能入睡,也曾作《思亡子詩》給親近的官員看,以表達對元佐的哀痛、思念。

作爲父親,可以一直哀傷下去,但是作爲皇帝,面對日益不行的身體,趙光義必須做出一個決定他需要再立一個繼承人。

(03)寇準立功

老大瘋了,老二死了,如今這天下要交給誰呢,這是趙光義非常頭疼的問題,於是他找來了寇準來問問他的意見。

寇準這個人是趙光義一手提拔的,面對立儲這種大事,趙光義肯定要找自己的心腹來商量,儘管後來的很多事實,都證明寇準是剛正不阿經常跟皇帝對着幹的人,但這是寇準的性格問題,寇準很早就爲官,情商還是有的,他明白多少大臣是栽在立儲君這件事兒上。

寇準的回答很到位,他說立太子這件事,必須完全由皇帝您來決定,其他任何人的話你都不要相信。

不死心的趙光義在私密場合又一次問了寇準,不過這一次問的是,你覺得襄王可以嗎?

這次寇準一反常態,非常堅定地說,知子莫若父,以陛下聖明的思考既然認爲可以,就請立即決定。”

襄王就是後來的宋真宗,寇準在宋真宗繼位的問題上立了頭功,從此趙元侃當上了太子,穩穩地成爲儲君。

要不是因爲後來繼位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而恰巧寇準有被貶斥外地,這個最大的功勞就是寇準的,但宋真宗繼位最大的功臣,卻落在了呂端的頭上。

就是那個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的呂端,那麼呂端究竟做了什麼事,才讓他在歷史上留下了大事不糊塗的說法呢?

敬請關注下一個章節,宗真宗繼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