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手揮五絃

王戎是晉初名士,出身琅琊王氏這樣的高門,後來位至三公。身家富、身份貴,王戎卻是有個名吝嗇鬼。《世說新語》的儉嗇篇九則故事,王戎一個人就佔了四則。

王戎大量置辦田地水碓,產業遍佈全國各地,洛陽一帶更是無人能比。作爲家財鉅富的大地主,老頭老太經常一起晝夜不停地親自算賬,恨不得算計到一分一毫,忒小家子氣了。

女兒出嫁後向王戎借了一筆錢,由於拖的時間比較久,便沒個好臉色看。自己親生的姑娘,不給錢就算了,借錢至於催得這麼緊嗎?

侄子結婚時只不過送了區區一件單衣,後來居然又索要回來,確實是個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至於怕家裏的好李子賣出去後被人得到種子,便挨個把李核鑽破,那更是精於算計到了奇葩的地步。

差不多同時期的王濟、王愷、石崇等輩,則是揮金如土,奢侈無度,雖然暴殄天物的行爲被人詬病,但也有人認爲這是豪爽之舉。相比之下,王戎這樣摳摳搜搜就顯得猥瑣不堪,自然遭到鄙視。王戎甚至還捨不得讓自己享受點好的,更被認爲是個已經病入膏肓、不可救藥的守財奴。別說是講究風度的魏晉名士,就是尋常百姓,恐怕也會認爲,這人簡直俗氣得緊。

可就是這個王戎,早年卻是竹林七賢之一。即使排名最末,才華風度也應該是當時一流水平。竹林領袖阮籍、嵇康生性高傲,按理能入其法眼的,不說絕對脫俗,起碼也應該淡泊名利纔對,怎麼可能接納這麼俗氣的人物?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王戎前後截然相反的表現,總不至於是基因突變忽然轉性吧?必然有一個是僞裝出來的,那麼到底哪個纔是王戎的真面目?

骨子裏俗卻想表現得不俗,恐怕不那麼容易,更不至於還能憑藉裝出來的氣度和阮籍等人交遊多年,那麼只能是王戎不俗而後來裝作俗氣。一、

關於王戎吝嗇的故事,因爲饒有趣味,流傳度比較高。唐人編撰《晉書》,全部錄入王戎本人列傳,內容只是大同小異,坐實了王戎吝嗇的形象。然而《世說新語》也還有兩則王戎早年面對錢財不動心的記載,《晉書》照樣採信,但由於故事趣味性不足,相對而言就不大爲人熟知。

王戎的父親王渾在涼州刺史任上去世時,故吏贈送的禮金達到百萬,王戎沒有收受。王戎後來任侍中時,南郡太守劉肇用一百丈細布送禮,王戎予以婉拒,但是回了一封很客氣的感謝信。這兩件事《世說新語》分別錄入德行篇和雅量篇,給予的是正面評價。

愛魚的貓兒,居然不喫腥,着實令人驚詫,看來王戎似乎是吝而不貪,也算是吝嗇鬼中的一股清流。這或許就是王戎的金錢觀:不是我的千金不取,是我的錙銖必較。只是把自己的錢袋子捂得緊緊的,卻不會貪得無厭的死命往家裏撈,只當守財奴,不作吞金獸。

本不屬於自己的錢財,哪怕再多,不拿也無傷脾胃;已經屬於自己的錢財,哪怕再少,放走也痛如割肉。父親故吏贈送的禮金,地方官員贈送的禮物,那是外來錢財,因此可以大大方方放棄;而已經到手的家產,自然要精打細算,一件單衣、一筆欠賬,都必須要收回,不能有半點損失。

這和押小博大的賭徒心態正好相反,王戎想必從來不肯賭博,因爲不肯冒着損失屬於自己的錢財的風險去下注,博取那本不屬於自己的彩頭。

試圖論證王戎前後巨大反差的合理性,挖空心思也只能圓到這個地步了,但終究還是顯得有些勉強。更大的可能性,還是王戎本性並不是貪財的人。確實也有不少人提出,王戎是爲了避禍而自污,故意裝出一副吝嗇的樣子。二、

王戎避的什麼禍?避的是惠帝時期權力鬥爭的禍。

竹林之遊大概是在曹魏正始年間,後來七賢逐漸分道,王戎和山濤一樣,都選擇了投靠司馬氏出仕做官。王戎還算是官運亨通,參與了平吳之戰,憑藉最有含金量的軍功進爵縣侯。武帝朝先後當過侍中、光祿勳、吏部尚書,惠帝朝則在擔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等職務之後,終於官拜司徒。雖然小有起伏,官路看起來還是很圓滿的。

然而正是王戎官當得最大的惠帝時期,卻也是最危險的時期。皇帝不怎麼聰明,皇后賈南風亂政,引發八王之亂,宗室諸王爭奪權力,你方唱罷我登場,鬥得你死我活。神仙打架小鬼遭殃,朝臣、名士或主動參與,或被動捲入,喪命的不在少數。王戎這一時期任職於中樞要害位置,確實很容易牽連進去,一個不留神就有性命危險。

王戎是個很有政治能力的人,看人也好,分析形勢也好,向來言出必中。王戎不待見已有高名的族弟王敦,後來王敦果然造反。王戎勸王衍對還沒發跡的孫秀給予品評,後來孫秀得勢後大報私仇,王戎、王衍卻得以倖免。鍾會伐蜀前與王戎道別,王戎預言伐蜀必然成功,但卻未必有好結果,最後果然如王戎所料。

以這樣的眼光,王戎不可能看不出形勢的險惡,想辦法保全自己也是很正常的反應。古人明哲保身,常見的方式是裝作貪財好利,表示自己沒有野心,避免受到猜忌,戰國名將王翦、西漢功臣蕭何等都用過。

但王戎當時的處境還有些不同,風險不是被皇帝猜忌,而是可能被動捲入某個陣營,因此不能照搬這些功高震主人物的辦法。王戎得顯得自己沒什麼能耐,避免被參與鬥爭的王爺們拉自己入夥。那麼裝出一副小氣巴拉的樣子,讓別人覺得自己就這麼點出息、就這麼點格局,不失爲比較好的選擇。事實上這一招是有效的,當時確實就有了王戎不適合臺輔重任的時論。回頭再看那幾則吝嗇的故事,越看越覺得大有表演痕跡,故意把自己搞得俗不可耐。

富豪石崇爲趙王倫的親信孫秀所殺,臨刑時曾恍然大悟地認爲孫秀是想奪取自己的財產,給人以錢多招禍的誤解。其實真正原因還是石崇確確實實參與了權力鬥爭,他本來就得罪了孫秀,並和潘岳謀劃攛掇齊王囧誅殺趙王倫和孫秀,只不過被對方先下手爲強而已。王戎雖然也算有錢,但只要把頭縮起來,就不至於惹火上身。小氣摳門無非讓人看不起,終究還是人畜無害。

三、

其實一開始王戎似乎還想有點作爲,可惜都沒成功。惠帝的皇后賈南風誅殺輔政的楊太后之兄楊駿奪得大權後,王戎曾勸參與行動並因此得勢的東安公繇不要專斷刑賞,但對方不聽。任尚書左僕射負責吏部事務時,還主導了在官員任命上增加試用期的甲午制改革,結果被人彈劾差點丟官。

大概是從這時開始,王戎對政局放棄治療了,反正沒得救,別把自己搭進去。於是專心營造吝嗇鬼的形象,不再多言多事。選人用人的事一切依照舊例,再也沒有什麼破格舉動。甚至在賈后坑害太子這樣的事件中,已升至司徒的王戎都一直保持沉默。

然而隨着事態不斷擴大,不是想躲就能躲得過去了。趙王倫起兵誅殺賈后一黨,連帶殺了張華、裴頠等人,王戎因爲嫁女給裴頠,受到牽連被免官。趙王倫的兒子曾打算拉王戎當參謀,幸好被人阻止。理由是王戎狡詐多端,不會爲年輕人所用,只怕也看穿了王戎的摳門是詐僞行爲。

樹欲靜而風不止,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跟着齊王冏幹掉想篡位的趙王倫,擁護惠帝復位,王戎被起用爲尚書令,估計也是身不由己。轉眼間齊王冏又被成都王穎和河間王顒圍攻,逼迫王戎出主意,這下想當縮頭烏龜都不行了。結果一言不合惹怒齊王冏差點被殺,只好借上廁所的機會,假裝五石散藥性發作掉入糞池才逃過一劫。

爲了保命,舉身赴糞池這種肉體自污都做得出,那麼扮演一下吝嗇鬼,把自己名聲搞臭也算不了什麼。

打這以後,王戎就更加謹慎了,行動上則是極度低調。再次升任司徒後,王戎乾脆把政務丟給下屬,當個甩手掌櫃。出行完全不講排場,往往就騎一匹小馬,從便門出入,行人根本不知道這是三公級別的人物。

後來東海王越裹挾惠帝及官員討伐成都王穎,蕩陰一戰兵敗後被成都王穎劫持到鄴城。成都王穎旋即被幽州王浚擊敗,又帶着惠帝回洛陽。王戎趁亂逃到襄城郡的郟縣,總算是脫離了漩渦中心。一年後王戎去世,此時已是72歲。或許是壽終正寢,或許是病故,不管怎樣反正是沒有在變亂中橫死。王戎的避禍之計雖然磕磕絆絆,終究也算是成功了。四、

是不是就此可以認爲王戎性格怯懦?其實不然,王戎面臨危險往往表現得很鎮定,是個有勇氣的人。

還只有六七歲時,王戎曾經在宣武場觀看錶演,籠中猛獸咆哮的聲勢驚天動地,似乎要破籠而出。大家被嚇得驚慌失措甚至拔腿逃跑,只有王戎不爲所動,小小年紀便勇氣驚人。

在東海王越和成都王穎的爭鬥中,年已古稀的王戎跟着被裹挾的皇帝一路奔波,危難之中親自參與白刃交鋒,一直談笑自若,沒有半點懼色。

從小到老,王戎都不像個貪生怕死的人,那麼在亂局中選擇明哲保身,也許只是不想死而無益,這點倒是和在變亂中遇禍的張華一樣。不同的是,張華還試圖匡正時局,是知其不可而爲之;王戎則是更識時務一點,儘量置身事外。張華的選擇固然更值得敬佩,王戎的選擇卻也不能過於苛責。

從智商來看,王戎也有其過人之處。

也是在只有七歲的時候,王戎和一羣小孩在路旁玩耍,見一棵李樹結了很多李子。其他孩子都去爭搶,只有王戎卻冷眼旁觀。有人問起緣故,王戎解釋說,大路邊的樹還有這麼多李子,一定是苦的,如果好喫的話早就被人摘光啦。取來一嘗,果然如此。小小年紀面對誘惑不僅淡定,還能進行邏輯推理,不得不服。

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但王戎不一樣,小的時候聰明,成年以後還是如此。在觸怒齊王冏面臨殺身之禍時,王戎隨機應變,借糞遁得以脫身,危急關頭方寸不亂,這份急智也非常了不起。

這樣一個智勇雙全的人,實在不大可能爲了區區一點蠅頭小利,把自己搞得聲名狼藉,只能說有更深的用意。而在當時的處境下,便只有自污保命這個解釋了。

迫於無奈給自己帶上面具,終究還是比較鬱悶的。平日如履薄冰,卻還不得不掩飾自己的不快活。只有在一次經過昔日與阮籍、嵇康等人一起飲酒的酒店時,王戎才無限惆悵地感慨道:"當年我和嵇叔夜、阮嗣宗在這裏暢飲,竹林聚會也忝列末座,自從這兩個人去世之後,我就爲世俗所累了。今天看到熟悉的場景,卻感覺如同遠隔山河。"這也是王戎把自己僞裝起來之後,難得的一次真情流露。當初無比適意的日子那是再也回不去了,能保全性命就不錯了。

遭逢亂世,富貴如王戎尚且活得如此苟且,平頭百姓的苦難可想而知。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