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臨潁:城南十五里,有一座投資2600萬建成的紀念館,你來過嗎?

從臨潁縣城出發,走打靶場那條路一直向南,來到臺陳鎮鎮區再向南有200米,就來到了陳星聚紀念館。紀念館東側有個小型停車場,位於高鐵高架橋下方。

紀念館前面有一個版面,是專門來介紹紀念館的,從上面可以得知陳星聚紀念館總投資2600萬元,於2008年6月開工建設,2009年3月舉辦了落成典禮。

紀念館正前方有一個石牌坊,上面寫有碧海丹心四個大字。

穿過石牌坊就來到陳星聚白色花崗岩雕像前,陳星聚生於1817年,是臨潁縣臺陳鎮陳村人,他32歲中舉,後輾轉多地爲官,擔任多個縣的縣令,直到61歲時,才升任臺北知府。又八年後,死於任上。

整個紀念館佔地面積不大,正門三間,硬山黑瓦,大氣恢宏,莊嚴肅穆。

紀念館目前是免費對外開放的,走進紀念館,寫有10位抗疫英雄事蹟的版面映入眼簾。

紀念館西側是臺北歷史文化展室,裏面主要是介紹臺北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及河南和臺灣兩地交流合作所取得的累累碩果,以展示豫臺兩地濃厚的情緣。

臺北歷史文化展室北側是官箴廊和育才亭。

整個紀念館正中間有一座漢白玉石坊,高8米,頂端臥有石獅,坊額題“澤惠桑梓”四個大字。

紀念館內種了不少銀杏樹,小編來的時候都是滿樹金黃,爲紀念館增添不少色彩。

石坊東北側有一塊兒重修陳星聚墓記的石碑。

紀念館內有一條小河穿館而過,這條河當地老百姓成爲馬溝河,河上建有一個青石石拱橋,從石拱橋上走過,就來到享堂前。

享堂內有六塊線雕畫和八塊木雕輓聯,介紹陳星聚對臺北市發展的歷史貢獻。

享堂前立有石虎、石羊、石馬各二。

享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五踩單昂單檐歇山頂、青磚灰瓦。

享堂正中塑陳星聚坐像,朝服花翎。

享堂右前方是臺北古城牆微縮景觀,城牆腳下石頭上的文字還講述了這樣一段故事:1882年,陳星聚修建臺北城牆時,爲了加強防衛能力,在臺北城北門外又加了一座甕城。

陳星聚爲了表示臺北城是中國神聖疆域的堅固門戶,還在甕城城牆上鑲嵌了嚴疆鎖鑰石匾,這塊石匾現存臺北城北門口。

享堂西側是青史林,共有十塊史書組成,記錄了相關歷史資料。

這裏是題詞碑廊,鐫刻了許多書法名家的作品。

東廂房爲陳星聚生平陳列室。 展室分潁川才俊、八閩善政、跨海赴任、臺北奇功、魂歸故里、流芳千古六個篇章。

陳星聚任職時所用的印章。

陳星聚,是河南人的驕傲,更是臨潁人的自豪。臺北民衆敬仰陳星聚是愛民知府、愛國清官,陳星聚於1885年去世,享年69歲。他的遺體由海運轉入內河,又轉陸運到臨潁縣陳村安葬,故鄉人爲了紀念他的功德,改名臺陳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