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算散文集的話,金庸一共有十五部武俠作品,即“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以及《越女劍》,自詡資深武俠迷的人自然是不會錯過這十五部作品中的任何一部,甚至讀完之後還會感嘆爲何金庸生前不繼續創作更多的作品,畢竟他的武俠體系中還有不少坑可以填。

(金庸)

事實的確如此,金庸的各部作品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武俠體系,而在這個武俠體系中,至少還有三部作品可以被創作出來,甚至就連主角的人選都已經有了,可惜沒有被金庸寫出來,咱們就按時代順序聊一聊這三本原本可以被創作出來的書。

一、三國題材的故事

金庸的故事中除了《越女劍》的時代背景設定在春秋時期之外,其他的十四部作品自《天龍八部》開始,背景設定都是在北宋哲宗時代之後,所以不少金庸迷都好奇金庸爲何不創作一部三國題材的作品,畢竟那可是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優秀的文臣武將數不勝數,若是加以武俠化的潤色自當十分精彩。

其實金庸本人也想過這一點,在《金庸、池田大作對話錄》他就與池田大作聊過這個話題,並且提到自己已經構思好了主要人物。

(孫權劇照)

原著道:“孫堅、孫策、孫權那些人是我的浙江同鄉富陽人(漢時爲富春縣,郁達夫的故鄉),我甚至想過要寫一部以東吳爲主體的《三國演義》,主角自然是周瑜和陸遜、陸抗,次主角是孫策、孫權、顧雍(此人是大政治家)以及美人大喬、小喬。然而這是和全國民間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作對,後果必定不佳,很快就放棄這個意圖。”

其實金庸的顧慮是可以被理解的,一是因爲《三國演義》的確是深入人心,他要以東吳視角來寫一部作品等於是在挑戰名著,因此他沒敢將這部作品寫出來,其實在筆者看來就算金庸寫了也不會被責怪,因爲武俠故事和純粹的歷史故事還是有區別的,兩者的受衆並不重合。

二、獨孤求敗的一生

有一個角色,他從來沒有在金庸任何一部作品中正式登場,卻也給讀者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甚至被不少人視爲金庸全書第一高手,這人就是獨孤求敗,不少讀者也渴望能夠看到金庸以他爲主角來講述一段故事。

(獨孤求敗劇照)

獨孤求敗這個角色身上有太多謎團,他生存的年代是謎,他擊敗的對手是謎,他的獨孤九劍是如何傳承下去的也同樣是謎,所以金庸若是以他爲主角來寫一部作品必然能夠解答讀者心中的疑惑,也等於是填了一些故事中的坑,但金庸沒有這麼做。

或許是爲了保持這個角色身上的神祕感,或許是這麼強的角色不適合直接加入故事,這部作品最終沒能問世。

三、《神鵰》後傳(《倚天》前傳)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以及《倚天屠龍記》被合稱爲“射鵰三部曲”,但不難發現一個事實,前兩部作品之間的關聯更爲緊密,而《倚天屠龍記》的故事發生在《神鵰俠侶》結束之後的數十年後,等於有一段時間的故事金庸是沒有寫的。

(張三丰劇照)

正因爲如此,不少書迷認爲在《神鵰俠侶》之後與《倚天屠龍記》之前還需要一部作品來補全故事,主角自然就是郭襄與張三丰,畢竟《神鵰》的故事就是以他們結尾,而《倚天》的故事又是由他們作爲開端。

這段故事可以詳細地解釋兩人是如何開宗立派,並且也可以將原本含糊其辭的郭靖之死寫得更具體一些,雖然有些殘酷,但一代大俠的落幕本就應該被寫出來,不是嗎?只是金庸最終也沒能補全這部過渡的作品。

這三部作品如何被創作出來,至少金庸迷是一定會買賬的,畢竟金庸作品的品質在那,不過千言萬語也只能匯成一句“可惜”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