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長相思·山一程》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做夢。從根本上來看,這是一種幻境,但在古代有一定預測未來的意義。所以自古以來也有一些這樣的學說,比如“周公解夢。”

歷史上也的確有一些解夢的人物得到應驗,比如明代的開國君主朱元璋做過一次噩夢,隨後也請劉伯溫爲其推解。劉伯溫在瞭解之後表示這是吉祥的預兆,三天之內也會有大事發生。到了第三天,他的對手張周皇帝張士誠也選擇了投降,這次解夢也成功驗真。

其實不光朱元璋如此,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在15歲的時候也曾做夢,在夢中自己做了一首預言詩。在41年之後,夢境也成爲了現實。歷史背景

王陽明,幼名雲,字伯安,名守仁,亦稱王守仁。如今在提起這個人的時候,大家也都不陌生。他所創立的王陽明心學,影響人類幾百年。年少時期的他敏銳聰明,鄰里鄉親們也都以“神童”對其相稱。他和別的家小孩也一樣都讀書,但他們只是爲了考取功名,而王陽明勵志自己要做一個聖人。

在飽讀詩書的同時,王陽明還苦練騎馬射箭。因爲他從小就對行軍打仗特別感興趣,包括《孫子兵法》等等也早已熟記於心。另一方面自己的父親是在京城做官,來到了他身邊之後對百姓生活的痛苦更是深有體會。在王陽明十五歲的年紀,他就讓自己的父親把他上書到朝廷,稱自己願意出關討平韃靼,爲國靖難。

父親在知道後對王陽明就是一頓喝斥,讓他好好讀書,不要再做這樣的“夢。”但這並沒有打擊到他的內心,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裏,單獨跑到居庸關考察了一個月。之後他的性情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斯文。老實的面相裏帶着幾分剛烈,同時也帶着幾分勇猛。

一個怪夢

他從關外回到京城以後,也一改之前的作息, 可就在當天晚上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裏出現了他當時非常崇拜的一個大將馬援,此時他的開始大放豪情,併爲其做了一首詩: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

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詩尚不磨。

其實這首詩所表達的含義也不難理解,第一句後三個字是代表馬援,“卷甲歸來”是指馬援平定交趾叛亂後勝利歸來;第二句是形容他在早年時候就已經精通各種兵法;第三句說馬援在邊境立了一根銅柱,上面寫了六個大字“銅柱折,交趾滅”。簡單幾句話,我們也足以看出王陽明內心的遠大抱負。

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首詩又是否是在王陽明自己?後來兩個地區的首領造反,負責這件事情的總督根本不知道怎麼下手,隨後也上書朝廷。最後朝廷下詔書讓王陽明兼左都御史,帶領兩湖兩廣的兵馬去平定這次叛亂。在王陽明到達戰場後,兩位首領也聽說這是熟讀兵法之人,也是沒有做任何抵抗,直接選擇投降王陽明。夢境成真

王陽明的戰果在被朝廷知曉後,非常震驚。但對於王陽明來說,他的任務完成了, 就想要回家養老。不過在上書後並沒有得到同意,朝廷也命令他一直在廣西待着。畢竟這個地方之前沒有來過,加上自己年齡比較大,所以水土不服也讓王陽明病情開始惡化。隨後他也一邊上書朝廷,一邊趕往回家的路。

在到達了一片沙灘歇腳之餘,王陽明和一個船伕聊起了天。船伕說這是“烏蠻灘”,又叫伏波廟前灘,岸上有伏波將軍廟。王陽明聽到這樣的話也決定前去拜謁,當年伏波將軍和他在夢中相會過,包括自己做的那首詩也歷歷在目。當他走進廟中那一刻,他發現眼前的景象和他當年所夢到的一模一樣,真的這麼神奇?

後來王陽明在回家的過程中去世,自己的學生問他有沒有什麼遺言,王陽明回答:“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在我看來,想要理解這句話還需要套用他自己的一句話:“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良知人人都有,可是怎樣做呢?最終還是聽從自己的內心,只有我巍然不動。諸位細品,細細品……

參考文獻:

《長相思·山一程》

《王陽明心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