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寧軍,是指(山海)關寧(遠)兩鎮的部隊,寧遠只在袁崇煥的寧遠大捷之後,才成爲關外重鎮;遼東只設置兩鎮,也是在袁崇煥時纔有的;也是袁崇煥手上,關寧軍完成了由車兵步兵爲主力,向騎兵爲主力的轉變。所以,關寧軍是袁崇煥一手打造的明朝最精銳部隊,在袁崇煥手上打後金基本上沒敗過;袁崇煥之後,關寧軍也曾多次被調遣入關作戰,如祖寬,大小曹等部隊,都是明朝戰力最強的部隊,特別是曹文詔,被明史稱爲明末良將第一;與曹文詔同《明史》良將傳的周遇吉,黃得功也都是關寧軍出身。袁崇煥這樣屯田養兵,好處就是省錢,可以打長期戰爭,耗死後金,每打一地,就封軍功分土地,官兵也能得到好處,打仗士氣就高,戰損再大也不怕沒人當兵。

袁崇煥打贏了三場戰爭,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廣渠門之戰。寧遠之戰寧遠不是前線,但是前面的七座城的守軍,全部棄城而逃,所以面積不大,城牆不高的寧遠成了關外最後一座城。寧遠的守軍本來定額只有幾千,但是前面逃跑的部隊紛紛湧入城內,一下子多出來一萬多素不相識的陌生軍人,不說這些部隊人心浮動,全無鬥志,就說這裏面有沒有後金的間諜,會不會突然臨陣倒戈,都是極有可能的事。

然後城中的火藥只能夠用差不多兩天,而如果沒了火藥,衝到城下的敵人很快就會將城牆挖塌,別說紅夷大炮,敵人那麼多(六萬),衝到城下是必然的事情,寧遠可不是菱堡,一旦敵人到了城下,躲在盾車下面挖牆,基本上除了往下丟火藥桶之外,就沒有別的辦法。努爾哈赤起兵以來,從清遠,鐵嶺,遼陽,瀋陽等大大小小七十多座明軍城池,一座都沒守住,敢於守城的明軍從幾千到七,八萬,下場無一不是被全殲。而此時的明軍總指揮,卻是一個從未經歷過戰陣,大半輩子的專長就是讀書寫八股文考試的進士,而他的第一場仗就要面對這個一生不敗的天煞。

寧錦大捷寧遠至山海關這一段,是遼西走廊最爲狹小的一段,所以易守難攻。然而關外四城還有近一百萬從遼東逃難的遼民,也由於這狹小的地形,沒有土地可耕種,無處安身,如果不盡快安置這些人,那麼很快這些人就將成爲隱患。所以一個有責任,有遠見的指揮官,必然想到要往遼東方向拓展,以利用遼東幾條河流沖積而成的肥沃土地,屯田養民,厚餉(分地)練兵。然而,這就要求屢戰屢敗,已成驚弓之鳥,畏懼與敵人野戰的部隊,在遼西走廊的出口開闊地形,與敵人展開野戰。

說來可憐,賬面上十幾萬人,幾萬匹馬的遼軍,在前幾任不靠譜的指揮官的折騰下,僅剩下六萬人,一萬多匹馬騾,這些部隊還大部分只有守城的經驗,沒有野戰能力:敢打的老兵基本上都死絕了。而對面的後金八旗,蒙古八旗,僅僅是野戰部隊,就有六萬人以上,不僅人家基本全都是騎兵,機動力和攻擊力強得多,而且還都是常勝的老兵。

別說拿六萬大部分只有守城能力,沒有太多騎兵,機動能力極差,基本不敢野戰的疲態之師去打,就是十三萬全國抽調而來的精銳野戰明軍,都不一定能打贏(松錦大戰的教訓)。別忘了後金可以做到“任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機動力強悍,就可以不講理地每次都能集中兵力,以多打少。請問如何做到不僅拓土四百里,而且還在這退無可退,躲無可躲的狹小戰場,擊退這六萬騎兵?

廣渠門之戰此戰後金大汗帶着全部家當來拼命。這也不能責怪皇太極,他雖然是大汗,然而後金的政局是四貝勒掌事,下面人稟事的時候,上面坐着的不是皇太極一個,而是還有三把椅子:皇太極的位子,實在是不怎麼牢靠,另外三個貝勒,早就等着他的失敗,看他的笑話,等皇太極失敗,自己當大汗。所以皇太極上位後,首戰就要立威,捏最軟的柿子毛文龍,即使犧牲這個早已和後金議和,不斷地輸誠納貢,送來糧食布匹火藥的走私販子,也要保證後金這個劫掠小團體,人人有分紅,個個有軍功。

然後皇太極就踢到了鋼板,被袁崇煥結結實實地暴打一頓,損兵折將,沒佔到半點便宜不說,還被算計了一把,被袁崇煥誘使在耕種季節開戰,顆粒無收,又因爲打掉了毛文龍,失去了東江鎮這個走私渠道,空有白銀卻無處買糧,出現了大饑荒。幸好明朝罷免了袁崇煥,終於讓後金有了個喘息,總算天不亡金。薊門外原本爲明朝守門的蒙古各部,爲了對抗察哈爾林丹汗而與後金結盟,這本來是草原政治常態;結果這個新皇帝,居然就因爲這個,拋棄了這些爲明朝守門二百年的蒙古部落。現在即使不說爲了更大的劫掠和俘獲,不說爲了讓這些剛剛叛明的朵顏三衛立下投名狀,就說了爲了坑害重新上任的死敵袁崇煥,皇太極也要賭一把,帶着全部家當,從薊門破口,深入敵境。如果你是袁崇煥,只有九千騎兵,如何千里馳援,迫使至少六萬人的後金騎兵不敢分兵,不敢劫掠,也不敢再戰的?

首先,袁崇煥個人沒有那麼驚人的破壞力,他並不是靠文官的身份以一人之力搞垮了明王朝,他不過是遼西將門的利益代言人,充當了遼西將門集團和文官利益集團之間的中間人。沒有這兩個利益集團在背後操縱,袁崇煥什麼都不是。其次,遼西將門的戰鬥力並沒有那麼弱,他們糟糕的戰績和坑害友軍的劣跡並不能說明他們沒有戰鬥力,而是那種不死不活的狀態符合他們的利益,在他們投降了大清後,遼西將門從一片石一直打到中緬邊境,鎮壓了無數漢家軍民,把明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活活勒死。

後金之所以能經常打敗明軍,主要在於騎兵的強大;所以以火器爲主的明軍部隊,常被後金殺的片甲不留;而黃石以步兵爲主的部隊,面對後金的騎兵+重箭,也是毫無勝力。而明朝唯一正確的應對,就是同樣建立強大的騎兵,這就是袁崇煥的厲害所在:他是歷任督師中唯一有軍事常識的,正是在袁崇煥手上,關寧軍不再以車兵步兵爲主力,而是以騎兵爲主力。水軍外的戰兵23營中,車兵步兵各只有3營,而騎兵15營+夷兵2營,共計17營騎兵,2/3以上的騎兵。八旗就是重騎兵,只不過努爾哈赤曾經在明軍中當過兵,所以也熟悉步兵戰術,懂得各種步兵圍攻的辦法。

關寧軍是袁崇煥打造的,在袁崇煥之前,關內外有數個總兵,是在袁崇煥手上,只有山海關和寧遠兩個鎮,合稱(山海)關寧(遠)軍,關寧軍也是袁崇煥重新編制的,以騎兵爲主力的戰力強悍的部隊,在袁死後,這支強大的武裝屢次被用於各個戰場,成就了關寧鐵騎的威名,並伴隨着這支部隊的輝煌戰績,關寧軍出身的武將,成爲明軍的中堅。《明史》專門爲三位出身關寧的將軍列傳,曹文詔,周遇吉,黃得功,其中曹文詔甚至被稱爲明末良將第一。

相關文章